經濟學人批匯率低估患「台灣病」 央行5點反駁、台美發聯合聲明
外媒《經濟學人》刊出最新專文,直指台灣長期維持偏低匯率,使家庭消費被壓縮、房價飆升。台灣中央銀行旋即發聲明駁斥,強調新台幣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大麥克指數並非衡量匯率是否合理的工具,且美國財政部從未要求台灣升值。同日晚間,台灣與美國財政部更罕見地同步發布聯合聲明,重申雙方在匯率議題上的一致立場,並宣布台灣將每季公布外匯干預資訊。
《經濟學人》指出,雖然台灣以晶片製造稱霸全球,卻同時擁有異常龐大的經常帳順差,而造成失衡的根源之一正是新台幣長期偏低。他們引用GDP版大麥克指數推估,新台幣對美元被低估55%,意即台灣物價與匯率組合「便宜得不自然」,助長出口卻壓抑民眾實質所得。報導稱,台灣民間消費在GDP的占比自1990年代後一路下滑,家庭財富被房價與金融資產高估所掩蓋,但可支配所得並未同步提升。
延伸閱讀》GDP超越德日又如何? 經濟學人示警「台灣病」正在傷害民生
央行反擊:單一商品無法衡量匯率
面對如此尖銳的批評,台灣央行迅速作出長篇回應。央行指出,《經濟學人》採用的大麥克指數並非衡量均衡匯率的專業工具,該媒體本身在2003年與2006年也承認該指數因受原物料成本、供應鏈布局、各國稅制與物價差異影響,無法用於判斷貨幣是否被低估。
央行進一步指出,若改用「iPhone 售價」編制指數,新台幣對美元反而呈現高估17.1%的結果,足以說明單一商品比價的失真。央行也強調,新台幣匯率由市場資金流動主導,僅2024年外資與國內資金跨境交易額便為商品貿易額的19.3倍,早已與購買力平價的概念脫鉤。因此,所謂「低估匯率」根本不成立。
聲明中也提到,美國財政部從未要求台灣調整匯率方向,亦未指控台灣操縱貨幣。央行強調,台灣的匯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動」,干預僅在市場過度波動或交易失序的時候進場,並無藉由貶值補貼出口業者。至於《經濟學人》暗示匯率政策可能與美國的貿易談判掛鉤,央行也強調自身並非參與對等關稅協商的政府單位,兩者毫無關聯。
台美聯合聲明:美方未要求台幣升值
就在外界仍為這場論戰持續討論之際,央行與美國財政部晚間同步發布聯合聲明。聲明表示,美國從未要求台灣升值,也從未就匯率施予政治壓力;雙方一致認同匯率應由市場供需決定,干預僅限於市場功能失常時採取。
央行也說,台灣將自2025年起把外匯干預資訊揭露由過去的半年一次提升至「每季公布」,以增加透明度並與國際標準接軌。此舉不僅回應外界關切,也象徵台美在匯率政策上維持高度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