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長女逆襲》經營之神長女自掏腰包 王貴雲創業延續父親電池夢
2000年代初期,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曾指示集團投入電池研發,成立五個研發小組,涵蓋正極材料、電解液、隔離膜與電池芯等,但在2008年金融海嘯與他辭世後,相關部門也陸續縮編,但王貴雲以不同方式延續父志。
父女同志 電池夢未完
時間回到2003年,當時已高齡86歲的王永慶,對能源議題有著深遠憂慮。他認為石化燃料終將枯竭,未來世界將由「誰能掌握能源」決定競爭力,因此拍板成立五個電池相關研發單位,分別負責正極材料、隔離膜、電解液、電池芯與不斷電系統(UPS),希望台塑能成為亞洲第一個從原料到製程全自主的電池供應體系。
然而,電池研發是燒錢的長期戰。即使王永慶親自力挺,集團投入多年仍未見獲利,加上2008年碰上金融海嘯、王永慶辭世,台塑集團也只能被迫收攏戰線。
「但我父親說過,能源一定是未來的命脈。」王貴雲回憶,當時她人在南亞工作,負責其塑二部電池研發小組,想起王永慶的堅持,於是她決定拿出個人積蓄600萬元,買下南亞樹林廠的研發設備,帶著原團隊重新出發。
千日研發 不燒的電池
創業初期公司只有4人,王貴雲與團隊從最基礎的鋅氧、銀鋅、氫燃料到鋁離子電池全都嘗試過,屢敗屢戰。她笑說:「那時候連員工薪水都要自己墊。」
2016年,轉折終於出現。隨著磷酸鋰鐵(LFP)電池專利陸續到期,團隊發現這種材料在安全性與壽命上都優於三元鋰,若能提升其能量密度,就有機會打造出真正「不會燒的電池」。
於是,一場為期三年的「千日研發計畫」展開。團隊從過去錯誤中找答案,早期研究鋅氧電池時累積的人造石墨技術,如今成為負極關鍵;鋁離子製程的穩定控制經驗,也被成功應用於磷酸鋰鐵。2019年,終於研發出可穿刺、不燃燒的電芯,通過國際UL安全測試。
這項成果震驚業界,也讓王貴雲重新增資至35億元,在桃園購地十公頃,建構規模化量產基地。
從鴨子划水到國際舞台
2021年,公司正式更名為「長庚國際能源」。與早期低調研發不同,如今長庚能源已接連取得台電、台化、北市府、大江購物中心等儲能案場訂單,今年第一季營收突破3億元,已超越去年全年。
同時,公司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在日本市場,已獲湯淺、關西、川崎、熊本等地企業三年6,000套、逾2億元訂單;美國市場則以家用儲能為主,在德州休士頓設立組裝廠,採「台灣研發+美國組裝」模式,以符合IRA法案在地化規範。
信念延續 父親未竟的事
回首近20年的創業歷程,王貴雲不諱言這是一條孤獨的路。如今,長庚國際能源從四人實驗室,成長為擁有完整電芯製造與儲能系統整合能力的本土企業,她不僅延續了父親的志向,也讓台灣在全球儲能產業鏈中多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