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超越德日又如何? 經濟學人示警「台灣病」正在傷害民生
台灣經濟亮眼,GDP超越澳洲、德國和日本,但《經濟學人》提醒,亮麗成績背後藏著嚴重的經濟結構失衡。央行長期透過壓低新台幣匯率維持出口優勢,雖然推升經濟,卻也累積巨大貿易順差等多種副作用,專家警示,這是需要及時治療的「台灣病」。
《經濟學人》指出,台灣央行長期壓低新台幣匯率以維持出口競爭力,雖然創造了經濟奇蹟,卻也帶來巨額貿易順差、房價飆漲與薪資停滯等民生壓力。台灣10月商品貿易順差達創紀錄的226億美元,經常帳順差占GDP比重達16%,遠超過其他已開發國家。專家警告,這種台灣病若不及時治療,恐將引發更嚴重的經濟危機。
大麥克指數示警:新台幣全球被低估第一名
報導指出,據GDP調整後的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台灣大麥克價格比美國便宜56%,調整財富差異後,新台幣被低估程度高達55%,在53個追蹤貨幣中排名第一。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克萊因(William Cline)研究顯示,自2008年以來,新台幣平均被低估24%。央行宣稱僅「逆風操作」減少波動,但外匯存底從1998年的900億美元(占GDP32%)暴增至6000億美元(占GDP72%),顯示央行持續干預匯市。

晶片外銷帶動順差狂飆
台灣晶片和伺服器出口在過去5年激增300%,推升貿易順差至歷史新高。10月單月商品貿易順差達226億美元,年化後相當於GDP的31%。經常帳順差今年來已達GDP的16%,較2010年代的10%大幅增加。
台灣國民儲蓄率高達39%,接近中國的42%水準,遠超過富裕國家22%的平均值。相對地,民間消費占GDP比重僅45%,遠低於富裕國家60%的平均水準。
民眾生活水準被犧牲?
央行政策實質上犧牲一般民眾的生活水準,來維持出口競爭力。自1998年以來,勞動生產力倍增,但薪資未同步上漲,單位勞動成本下降25%。弱勢新台幣政策等同補貼出口商,卻增加進口成本,對仰賴進口食品和燃料的一般家庭造成負擔。
同時,為壓低匯率而印製的新台幣推高市場流動性,房貸利率長期維持2%低檔,推升房價較1998年上漲四倍以上。
壽險業匯率風險激增
央行近年來,透過壽險業間接處理外匯存底壓力,鼓勵保險公司投資海外資產。台灣壽險業持有9600億美元保單負債,卻以7000億美元外國資產作為支撐,形成嚴重的資產負債錯配。
美國經濟學家塞澤(Brad Setser)和楊格(Josh Younger)估計,未避險風險約達2000億美元,相當於台灣GDP的四分之一。若新台幣大幅升值,恐導致壽險業資不抵債,威脅金融穩定。台灣央行已建立770億美元的外匯衍生性商品部位來協助業者避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