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長女逆襲》長庚國際能源、台塑新智能分不清? 一篇文章讓你搞懂

.

李孟璇
2025/11/02 06:15
長庚國際能源是王永慶二房長女王貴雲創立。(記者李孟璇攝)

近期,台塑新智能於「2025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正式發表電動商用車動力電池國產化成果,並宣布與中華汽車攜手合作,推動低碳運輸與能源自主化;同一時間,專注儲能電池系統的長庚國際能源,也宣布重大擴產計畫。但外界更好奇的是,這兩家公司似乎都與台塑集團相關,到底有哪裡不同?

系出同門 王家兩姊妹各自延續父志

其實,台塑新智能、長庚國際能源系出同門,前者是王永慶三房女兒、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務委員王瑞瑜主導,後者是王永慶二房長女王貴雲創立。2000年代初期,王永慶曾指示集團投入電池研發,成立五個研發小組,涵蓋正極材料、電解液、隔離膜與電池芯等,但在2008年金融海嘯與他辭世後,相關部門也陸續縮編,但王瑞瑜與王貴雲分別選擇以不同方式延續父志。

台塑新智能成集團新心臟 整合四寶資源拚能源轉型

近年台塑集團積極推動轉型,集團從上游製程到下游應用,全力朝節能減碳、循環經濟與低碳製程邁進。其中,台塑新智能正是能源轉型布局的核心,該公司於2022年成立,由王瑞瑜統籌主導,整合集團內各公司資源,鎖定新能源與儲能應用為發展主軸。

台塑新智能有富爸爸加持,初期資本額就達70億元,股東結構包括台塑、南亞、台塑化各持股25%,台化持股20%,台塑生醫則持股5%,如今資本額已擴增至170億元,被視為「台塑集團新事業的心臟」,肩負推動綠色轉型與開拓新能源版圖的使命。

台塑新智能由王永慶三房女兒、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務委員王瑞瑜主導。(台塑新智能提供)

長庚國際能源從明志起家 研發不燒的台灣電池

長庚國際能源則由王貴雲創立,成立於2005年,致力於電池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前身名為「宏達國際電池」,2021年更名為「長庚國際能源」。從股東結構可見,公司深具王家血脈色彩,由王貴雲出任董事長,股東包括其夫婿陳徹、胞妹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以及第三代家族成員陳信生、陳主望與陳主愛等人。

一名業界人士觀察:「長庚國際能源其實鴨子划水多年,如今終於浮出檯面。」長庚國際能源的起點可追溯至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內,當時以「宏達國際電池」之名成立,專注於新一代鋅空氣燃料電池的研發。這種被稱為「會呼吸的電池」的技術,以鋅與氧氣反應產生電能,具備高能量密度與環保特性,被視為能源短缺時代的理想解方。

然而,由於技術門檻高、商業化條件尚未成熟,該領域發展受限。在王貴雲帶領下,團隊在多次試驗後決定轉型,將重心轉向應用性更高、穩定性更佳的磷酸鋰鐵電池,2019年,公司搬遷至南亞樹林廠設立試量產線,並於2021年正式更名為「長庚國際能源」。

技術與產品布局不同 各攻一方

若從更細部做比較,台塑新智能主攻方形磷酸鋰鐵電芯與模組化動力電池系統,鎖定電動商用車、AI資料中心與高階儲能市場。其彰濱廠為全台最大電芯基地,整合電芯、模組、儲能與回收四大製程,近期還發表44.5kWh國產商用車電池,獲中華汽車首批導入,並同步展示液冷儲能櫃與AI能源管理系統。

長庚國際能源以軟包磷酸鋰鐵電芯與儲能系統為主力,具備從電芯研發、模組組裝到系統整合的完整能力,產品涵蓋家用、工業及商辦儲能領域。其電芯以高安全與長壽命著稱,通過UL與IEC多項國際認證。

一脈同源 各自為政

目前,台塑新智能與長庚國際能源都正全力擴產、搶進全球電池競賽,前者背靠集團雄厚資源,被視為台塑集團推動綠色轉型的核心關鍵;後者則以自研技術與在地製造為根基,致力成為台灣電芯國產化與儲能自主化的代表品牌。兩家公司雖分屬不同體系,卻同樣延續王永慶當年「能源轉型、技術立國」的信念。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