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報導,「前進CPTPP法規配套 還缺4法案。」其中之一為著作權法修正,擴大公訴罪範圍,只要是數位格式重製、散布、公開傳輸,且侵害權利人達一百萬元以上、又是原樣重製等樣態,將由原本的告訴乃論罪改為公訴罪。
當著作權侵害發生時,採行公訴罪,如此擴大刑罰權,恐造成權利人「以刑逼民」之不當作為。在人權時代,刑罰輕緩化為趨勢,11月6日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96號解釋產生,加強憲法第8條對人民身體自由之保障,即為一例。但主政者為了參加CPTPP,卻反其道而行,原因何在?
濫用刑罰權造成冤案
世界人權日將屆,蔡英文總統出席12月5日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行「2020世界人權日」典禮時指出,「當我們能夠面對歷史的傷痛,不再重蹈覆轍,我們一定可以走向共同的未來,在跨時代攜手參與之下,台灣的轉型正義更加落實,人權的保障更加徹底。」這段總統的談話,寓意深遠,應予深思。
平實而論,刑罰權運行之良莠,關係到人權保障。過去,擁有羈押權的檢察官濫用刑罰權,扭曲社會的公平正義,造成冤案,被告及其家屬遭受司法凌遲,為數不少,例如一銀案(流浪法庭30年)、太極門冤案(24年)、蘇建和案(冤獄21年)等。
經過了24年,太極們冤案未了結,今年9月19日又衍生了「竹北黃媽媽事件」,12月4日上午,當淒風苦雨中,一群人在新竹縣議會、縣政府廣場,準備向監察委員陳情,喊出「請監察委員救救人權」、「請監察委員救救黃媽媽」等口號,讓人覺得政府推動轉型正義之真意何在?
預定在世界人權日出版《誰偷走了他們的青春》一書,敘述了24年的法庭輪轉人生,盼能消除「公權力侵害人權」情形。且期盼刑罰權的運行,能夠更加審慎,才能真正保障人權,使冤案的發生成為歷史。
預定在世界人權日出版《誰偷走了他們的青春》一書,敘述了24年的法庭輪轉人生,盼能消除「公權力侵害人權」情形。圖/擷自總統府flickr,博客來網站,民報合成
論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