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

【鄭自隆專欄】方寸之見(15)任俠自喜
鄭自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任俠自喜」是司馬遷《史記》中形容竇嬰的性格,就是自視甚高以俠義自任,且自鳴得意,認為自己就是替天行道的人。

【老王專欄】教召14天 有人喊救命?!
老王/上櫃公司董事
教召14天這樣長的天數對於部隊跟人民都是第一次,相關的sop檢討與部隊管理的檢討,考驗後備單位的應變措施跟解決事情的能力。

【專文】一人一萬祙當換抗中保台
劉重義
台灣人若無決心建立真正屬咱家己台灣人的獨立國家,咱一切的經濟成果連幾十冬來在假中華民國民族壓迫體制下,向外來權貴掙來的部分人權,攏會閣予中共併吞烏有去!

【行醫隨筆25 一群醫界老兵的回憶饗宴】當個像藝術家般的醫師
傅懋洋(高雄長庚醫院臨床教授、傳壽醫療基金會董事長)
如何去行醫是一種藝術,期待每一位醫師都能成為藝術家般的醫師,不管診斷或治療病人都要有藝術家的精神及想法,思想有創意,會關注自己的觀點、情緒和精力,而且會傾聽、想像並反思別人尤其是病人或家屬的觀點。

【行醫隨筆26一群醫界老兵的回憶饗宴】直覺是經驗跟知識的累積
傅懋洋(高雄長庚醫院臨床教授、傳壽醫療基金會董事長)
人類的直覺是個奇妙的存在,它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也可能在重要抉擇的時刻閃出,讓人跳過許多思考,迅速地做出判斷。那麼,醫師看病也會運用到這種直覺的能力嗎?

【專文】台語語源探尋與「變音」:從「廚子」唸「刀止/to-tsi」說起
陳明道(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學界探尋語源時,常因侷限於讀音範圍而錯失本字,以致語源迷失、語文傳承斷裂,因此,吾人應以更寬廣視野思考轉音與變音規則,不要被變音所拘囿,動輒以為某字不能唸某音,而不得不以同音字或古僻字充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