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連音」原理在台語語源研究的應用 「大家」變成「逐家」的省思

「大家」按閩南語系可正讀為tai-ke,亦可連音為tak-ke,跟「逐」(白讀tak)字並無關聯,但官方台語辭典把「大家」換成「逐家」,抹殺了諸多漢語系所共同接受的「大夥兒」意涵。

陳明道(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2024/04/29 10:00
官方與學界不重視台語連音(合音)問題,使得漢語和閩南台語在語意及語用上的完整性受到很大破壞,示意圖/公誠國小本土語言推廣網

語音學的「連音」(linking/connected speech),在台語語源研究上,是未受重視的課題,本文論述「連音」研究有助於還原一些被同音字佔據的台語本字,最後根據連音原理指出,把台語「大家」換成「逐家」不止是濫用同音字,更是必須糾正的過失。

「連音」是指兩個字連續發音引起語音變化的現象,因係前後語音合併,又稱「合音」,英語的thank you/come on/make up/get out等詞彙都是前字尾音合併到後字,成為後字的子音。

tell him/let her/catch her是後字子音h被合併而消音;meet you/did you是前後兩字發音都被改變,分別變成meechu/diju;還有一種是後字發音不變而前字發音改變,例如next day/most happy/most common等都是後字影響前字,使其尾音「t」消失。

華語稱母親為「娘兒」,連音(合音)為nia,早期閩南台語仿效此連音,稱母親為a-nia(阿娘兒)。圖/擷自bilibili頻道

華語及台語的連音主要是前字的發音被改變,或前後字合併成另一音,例如華語稱母親為「娘兒」,連音(合音)為nia,早期閩南台語仿效此連音(合音),稱母親為a-nia(阿娘兒);台語「嘸愛」(m-ai)合音為mai,意思是「不要」或「勿」,類似華語「不用」(bu-yong)合音為biong(甭)。

華語的「什麼」可分開讀she-me,也可讀合音sha,漢字寫為「啥」,閩南話仿用此字及音,稍變音為sia(鼻音),「啥人」(意為「誰」)可分開讀sia-lang,也可讀合音siang,漳州閩南話再變音為jia(音同華語「甲」)。

若能通達變音、仿音及連音的語音學原理,就不必尋找僻異的漢字充當siang/jia等閩南話的語源,直接寫為「啥人」,即是正確無誤的語源和本字(按:官方台語辭典有註明siang是「啥人」的合音)。

台語的「這兒」及「彼兒」是仿效華語,用「兒」表示「這裡」和「那裡」,但學界不重視仿音及連音,編造了「遮」和「遐」二個同音字。示意圖/擷自《台語字珍趣味》YT頻道/華視新聞台

台語「這」單讀ji,用在複合詞時,受後字影響變成彈舌促音jit,例如「這个」(意為「這個」)讀jit-e,或合音為je,「這兒」(意為「這裡」)二字合音為jia。

而台語「彼」單讀hi,意為「那」,而「彼」在日語漢讀亦作hi,韓語讀hae,用於「彼岸」,跟閩南話的「彼」應有音源關聯;在複合詞時,變成彈舌促音hit,例如「彼个」(意為「那個」)讀hit-e,或合音為he,「彼兒」(意為「那裡」)兩字合音為hia。

以上台語「這兒」及「彼兒」是仿效華語,用「兒」表示「這裡」和「那裡」的方位,也仿效華語的連音,學界不重視仿音及連音,編造了「遮」和「遐」二個同音字,使台語同音字負荷更加沉重。

台語「四界」白讀si-kue,意為「到處」,連音變為sik-kue,「四界走」(到處跑)可分開讀為si-kue-tsau,也可連音讀為sik-kue-tsau。

官方台語辭典用「逐家」一詞造了136個例句,卻未說明「逐家」跟華語一樣,本是「挨家挨戶」的意思,示意圖/擷自公視台語台南部中心YT頻道

根據上述連音原理,台語「大家」可按閩南語系的傳統,正讀為tai-ke,亦可連音為tak-ke,這是語音學的課題,跟「逐」(白讀tak)字並無關聯。

遺憾的是官方台語辭典把「大家」換成「逐家」,「大家」僅保留罕用的「婆婆」意涵(仿華語讀為ta-ke,第一聲),至於華語、廣東話、客家話及其他漢語系共同接受的「大夥兒」意涵則被抹殺。

另方面,該辭典用「逐家」一詞造了136個例句,篇幅之大為其他各種詞典所未見,卻沒有一丁點篇幅說明台語「逐家」跟華語一樣,本是「挨家挨戶」的意思,致使漢語和閩南台語在語意及語用上的完整性遭受很大破壞,如此做法應公評,也是必須糾正的錯誤。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