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串連全球轉型正義國家 人權博物館展示典藏大樓增建工程啟動

「美麗島事件」1980 年在第一法庭舉行「軍法大審」、軍事情報局長汪希苓因「江南案」在此服刑。「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在台灣人民爭取人權發展的歷史中,具有特殊意義。

廖珪如/台北報導
2024/04/18 15:54
由於現在園區有其歷史保留使命,展場不足,故增建典藏大樓(預擬圖)。圖/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所屬國家人權博物館辦理「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修增建工程」今(18)日舉行開工祈福儀式。由於園區建築均為歷史建築,博物館所需的完整展示空間、專業典藏空間及公共服務空間不足,盼透過此工程拓展場館空間,有利未來串聯全台人權歷史場域,享有更好的人權教育場所。

所謂「場所」的重要性,是台灣的重要課題,正視台灣轉型正義,資料顯示,該博物館自前總統馬英九時期2011年成立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下轄景美與綠島二處人權文化園區,積極進行白色恐怖相關調查研究、展示、人權教育推廣等工作;2018年3月15日「國家人權博物館」正式成立,二處園區也分別更名為「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及「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

戒嚴時期「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為軍事、政治、治安案件之審訊、羈押的場所,有許許多多政治受難者在此遭到判刑,或判處死刑,或判處刑期,短暫羈押後轉送往綠島或台東泰源監獄,部分就在園區代監執行;「美麗島事件」1980 年在第一法庭舉行「軍法大審」、軍事情報局長汪希苓因「江南案」在此服刑。「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在台灣人民爭取人權發展的歷史中,具有特殊意義。

不過,時至今日,由於景美紀念園區為現地保留型博物館,且園區建築均為歷史建築,博物館所需的完整展示空間、專業典藏空間及公共服務空間不足,因此,透過此次工程,將修建地上3層既有建築,增建地下3層、地上3層博物館展示典藏大樓,並整合建築週邊景觀,以符合人權博物館除保存歷史與記憶外的更多博物館功能,將人權的價值傳知未來。

文化部新聞稿指出,修增建完成後的展示典藏大樓將完備人權館文物典藏、展示及公共服務的需求空間,提升博物館整體功能。工程經費約新臺幣11億3,892萬餘元(含後續擴充金額4億3,457萬餘元),預計2028年第2季完工。

文化部表示,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園區缺少大型展示空間、分區庫房的典藏空間及相應的服務空間,因此,白色恐怖受難者莫不延頸舉踵、殷殷勤盼工程順利開工、落成。期勉人權館在未來的工期中,嚴謹執行各項施工安全規範,使工程如期如質完成。未來完工後,能進一步串聯全台人權歷史場域,讓政治受難者團體、民眾及國際訪客得以享有更佳的人權教育場所。

今日開工,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文化部長史哲、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政治受難者關懷團體(協會)代表、政治受難者前輩蔡寬裕、張則周、政治受難者家屬楊璧如(前輩蔡焜霖夫人)等出席開工典禮。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原為「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現址為新北市新店區復興路131 號,土地面積35,253平方公尺,位於秀朗橋南側,在都市開發前屬於新店大坪林二十張的聚落範圍,國防部於2007年將土地移撥予文建會,文建會隨即展開園區建築與修繕工程,並於2007 年公告登錄為台北縣歷史建築,登錄範圍前身曾為軍法學校、警總軍法處、國防部軍法局及覆判局、國防部北部軍事法院及檢察署、國防部高等軍事法院及檢察署、國防部最高軍事法院及檢察署等單位使用。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