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農民曆-驚蟄2】驚蟄前已打春雷 氣象署:聖嬰現象表現不同 雨量預估變數大

3月5日是「驚蟄」節氣。冬眠的生物和昆蟲統稱「蟄」,春雷響起時驚醒蟄居中的萬物,恢復生機,就是所謂的「驚蟄」。不過,第一道春雷都在「驚蟄」時期左右落下嗎?春雷來得早或晚,對於春天的氣候又有什麼影響呢?

黃星若/台北報導
2024/03/05 09:02 2024/03/19 12:46
3月5日驚蟄當天雖然回溫,但隔日又會有鋒面通過及大陸冷氣團來襲,將再度轉為濕冷的天氣。圖片設計/佳佳

「驚蟄」一到,春雷乍動、萬物甦醒、氣溫回暖,事實上,讓冬眠動物甦醒的並非雷聲,而是氣候回升,諺語「驚蟄鳥仔曝翅」,就是指驚蟄之後氣溫升高,不只冬眠的動物會出來活動,連鳥兒都會飛出鳥巢,停在樹枝上曬太陽。

不過中央氣象署表示,今(2024)年的第一道春雷早在2月初就已落下,且根據天氣預報顯示,3月5日驚蟄當天雖然回溫,但隔日又會有鋒面通過及大陸冷氣團來襲,將再度轉為濕冷的天氣,將春天多變的天氣表現得淋漓盡致。

「驚蟄」當天雖然回溫,但隨即又有鋒面通過,再度轉為濕冷的天氣,充分演繹春天多變的氣候。圖/氣象署提供

今年首次春雷2/4已打 最晚春雷曾至4月才降臨

說到「驚蟄」,自然不得不說「春雷」,春雷一響大地春回的說法,讓「驚蟄」這個節氣十分有聲光效果,然而第一道春雷大多落在「驚蟄」時期嗎?

根據中央氣象署統計,「首次春雷」指的是從2月到4月間,在台灣任一觀測站首次觀測到雷暴及雷聲的日期。根據過往的統計,首次春雷通常會發生於2月7日至3月11日間,而首次春雷發生的平均日期為2月23日。

不過首次春雷時間每年情況都不盡相同,根據氣象署的資料顯示,最早的首次春雷分別發生在1980年及1997年的2月1日,而最晚的首次春雷發生在2011年,一直到4月17日才落下。

從1990到2024年,台灣地區第一道春雷最早的日期發生在1997年的2月1日,最晚發生在2011年的4月17日。資料提供/中央氣象署、圖片製作/佳佳

今年的春雷也較早,今年首次春雷是在立春的2月4日當天,包括馬祖氣象站、本島的新屋氣象站都先後觀測到雷,成為台灣今年第一道觀測到的春雷,早於正常值範圍,比「驚蟄」整整早了一個月。

春雷若偏早 降雨量偏多機率較高

究竟春雷早打或晚打,對於春天的氣候有沒有影響呢?

春雷時間較早及正常時,雨量平均皆偏多或正常;春雷較晚食,雨量偏少或正常機率高。圖/中央氣象署提供

氣象署氣候預報科科長羅資婷指出,以1980至2023年,台北、台中、台南、花蓮及11站平均之數值為數據,從2到4月降雨量及平均氣溫和第一道春雷時間早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氣溫和第一道春雷較無關連性,但雨量的部分,可以從數據中發現:春雷偏早時,降雨量為正常至偏多的機率較高。

羅資婷說明數據表示,當春雷時間偏早時,台北、台中及11站平均皆偏多或正常;台南及花蓮偏多機率高,但仍有部分年份偏少;而當春雷時間偏晚時,台北、台中、台南、花蓮及11站平均雨量皆偏少或正常機率高。

春雷早晚對氣溫的影響較無明顯趨勢。圖/中央氣象署提供

台灣有句諺語:「未驚蟄打(音ㄉㄢˊ)雷,會49日烏」,指的是驚蟄之前就打雷,會連續下49天的雨。而從今年春雷在驚蟄前就落下,雖未連續下雨,但可以看出春雷後至今,北部及東部的降雨機率偏高。而農業部也指出,事實上農民們會根據經驗判斷,得出結論:春雷如果在驚蟄之前響起,就表示當年雨水會很多,甚至可能會發生水災;但是如果過了驚蟄,春雷卻還沒響起,就有可能會鬧旱災。

聖嬰現象表現與過去不同 今年春雷早但預估雨量少

不過氣象署也表示,今年聖嬰現象表現與過去不同,雖說目前的聖嬰事件有逐漸減弱趨勢,預計春季過後將逐漸回復到正常,但依據氣象署及各國數值模式資料綜合研判,今年3至5月的平均氣溫以正常至偏暖的機率較大,降雨方面,預估3至4月的雨量為正常至偏少,5月進入梅雨季,降雨量預測尚有頗高的不確定性。

氣象署表示,春雷響,代表季節逐漸步入春夏暖季,雷電、較大雨勢等對流性天氣發生的機率也將逐步增高,但也提醒民眾,春季仍是全年雨量較少的季節,請民眾珍惜水資源,並注意節約用水;春季天氣系統變化較快,大家要多多注意天氣資訊,面對「春天後母面」的多變氣候!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