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破讀「孰」字變音作「啥」及「誰」[tsia5/ㄐㄧㄚˇ]兼論開拓文書語的探索

台灣早就脫離農業社會發展為多元語言、且高度進步的民主國家,台語要做為文書語,必然要採納廣泛的語𢑥;孰是孰非?啥人對啥毋對?孰/siok/是,誰/tsia5/錯誤?有待台語人深思熟慮。

陳存(加拿大台僑、有機化學博士)
2024/04/22 10:00
漢字的字體非常穩定,但它衍生的方言發音難於溯源,台語/閩南語常有「有音無字」的現象。示意圖/shutterstock

漢字起源是象形,故是用視覺的表意文字,不直接表達口語,初「文」(彣)如甲骨文之日、月、山、川,再製詞派生造「字」,例如旦、明、峯、圳,後面四個字只有「峯」是形聲字,上「山」形旁,下「夆」聲旁。

現在的漢語形聲佔90%以上,聲旁的發音字體多至數千個,雖然類似注音,卻不同於口腔發音符號;因時代歷久訛變甚大,漢字圈的領域應該大於歐洲大陸,漢字同口語詞彙字音的變化,也不少於拉丁語系或是歐語的分歧。

比如拉丁語動詞「睡眠(dormire)」 一語發音變化,義大利語為 dormire,羅馬尼亞是dormi,西班牙、葡萄牙及法國用dormir,同樣的字根也存在於英語(註2),故拼音文字貼近各種口語發音,雖有差異,文字語根詞義相較穩定。

漢字起源於象形,不直接表達口語,而是用視覺的表意文字。示意圖:甲骨文字/百度百科

漢字的字體非常穩定,但是它衍生的方言發音,難於溯源與其原始漢字對照,台語/閩南語時常發生「有音無字」的現象;台語既與古漢語有明顯關連,現在的台灣人學習環境比較好,可以較有效率地找到台語的古漢語詞彙本字。

「孰」依照《廣韻》(殊六切)及《康熙字典》的記載,發音 [siok] 同「淑」字,它是「熟」的本字,後起字「熟」將「孰」加「火」形旁,以別於被佔用的疑問代詞,本字台語白話發音[sek],如煮熟。

「孰、塾、熟」三字,日語用吳音,約傳自西元5世紀、中國南北朝長江下游的吳國一帶,日語漢字同音,但現代語不用「孰」字,《廣韻》以常用後起字「熟」字音為首,同屬「禪屋」聲韻歸類,發音一樣,故台語「孰/熟」可以同音,口語發音[sek]或文讀音 [siok] 如[淑/叔」。

孰、塾、熟三字,日語用吳音,《廣韻》以常用後起字「熟」字音為首,同屬「禪屋」聲韻歸類。圖:《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是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百度百科

[sek] 音台語文字音有「錫」「析」..等字,「錫」金屬,白話發音[siah4] ,故「孰」口語歷經千年時間,同様可以訛音[siah4], 或作[siann4]鼻音化,作方言「啥」擬音字(註3),但仍保持原義;白話音[siah4],近注音[ㄒㄧㄚˋ](國語「下」音),變調後聲母加[t]成阻塞音[tsia5],如「謝」姓在台語可發音[sia7] 或是[tsia7] 兩音。

上列的「叔」字文讀[siok3] 白話發音[tsek3],「析」也可變音[tsek4]。故「孰」字也可變音作[tsia5],塞擦音,這音就是台中人口語「啥」疑問代名詞,或普通話「誰」字同義。

上面分析語音變化簡示如下:孰 = 熟 = sek8 = 錫(文音)= siah4(白話)= 啥(鼻化音siann3)孰 = 熟 > siah4 > tsia5誰;另一個解釋是「誰」,言形旁,聲旁「隹(tsiau音『焦』,同義字『鳥』)古音tshiok4 >tsiau2(註1)省音變調分別語義tsia5。

現在中國口語甚或是文書語也少見「孰」一詞,而用「誰」字,此字來龍去脈如上推測;從形聲字的發音分析解釋,「誰」字聲旁「隹」,台灣口語中少用(白話一角塊,一「隹tsiu/tsui」?)。

比照歐亞語言歷史演變,現代漢語居民的生活領域在北方民族入侵後,執有政權的語言就是官話;魏晉以至唐宋以後,江北漢族南移,相對保持較多古漢語,福建居民,尤其是閩南,少有士族讀書人,著名學者林語堂是廈門人,雖有語言學博士學位,對福建話沒有學術貢獻。

閩南多山交通不便,操用古漢語詞彚雖然多(註4),但是語音歷經千年而變化多端;漢朝以前文字少,詞藻也不多,沿用的古字詞彙雖然發音表達有極大變化,仍然保存不少在台語中。

著名學者林語堂是廈門人,雖有語言學博士學位,但對福建話著墨不深。示意圖:林語堂故居展示牆/台北旅遊網官網

從另方面看,如果要台語媒體通順地文書化作為論述科技或政經、文化等的語言文字工具,因囿於農民生活的日用詞,作為文書語就有極大的局限,故有台灣名小說家黃春明先生的演講及語言學者蔣為文教授的爭議事件。

作為長年受壓廹的語言,蔣為文的抗爭行動是有原因的,但台灣早就脫離農業社會發展為多元語言、且高度進步的民主國家,台語要做為文書語,必然要採納廣泛的語𢑥(註5);孰是孰非?啥人對,啥毋對?孰/siok/是,誰/tsia5/錯誤?有待台語人深思熟慮。

註:

1.「讀」古音通「豆」,如牘、瀆、竇⋯等字,音律-ok >< -au共軛。「破讀」台語音 [pho2-tau7] 是古人讀書解釋逗點章句的用語,此話或因讀書人相聚討論而引申作台語同閒談「開講」。

2.拉丁語分歧,發音變化,但語根仍可辨識:如rota (輪),羅馬尼亞作roata,義大利ruota,葡萄牙roda,西班牙rueda,法語 roue(古ruede),以及英語借用作rotate廻轉。

3.文字創作跟隨口語,「啥」字是因應口語的造字,類似英語的羅馬字母 "J", 是15世紀後因應語音的需要,由"I"分生出來的;拉丁語字母模仿希臘文,原始僅23個字符,後世添加J、V、 W 三字。

4.莊子說「吾惡乎知之」即是台語 「Gua2 ah4 e3 tsai1 tsih4」                                

5.現代英語或可收集50萬字,其中5萬字,時見於印刷媒體,其他5萬字借自日語(多為漢字語詞如豆腐、銀杏、大君…)、Yiddish猶太話、古希臘等等,其中最大語源是古英語及古法語均等平分。在中世紀,英語詞彙與法語混合加倍,由12000增至24000字,古英語提供生活及經驗的基礎詞彙(如台語),諾爾曼王朝侵入(西元1066)帶來法語詞彙(古垃丁語等),反應對知識的、悠閒的、特定的或獲利等的觀念。直至西元1500年代,英語臻至成熟完美的表述,致有莎士比亞的劇本演出(1600)等。(取材自David Sacks, Language Visible, 2003)。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