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以「不二」真理開啟智慧人生(上)

自心佛性是超越善惡二元對立的絕對性(空性),證悟這絕對性,即顯真心本性,能作生命的主人,就是禪宗所說的「隨處作主,立處皆真」,悟道後繼續潛修、保任,最終安住於究竟真理而不動揺不退轉。

陳明道(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2024/04/14 10:00
《法句經》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講的是善惡二元相對的世間法,《六祖壇經》說「不思善不思惡」,是在講超越二元對立的出世間法。示意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粉專

學生問:「佛法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又說『不思善不思惡』,有沒有矛盾呢?」老師回答:「沒有矛盾,這是兩個不同的佛法層次。」

《法句經》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講的是世間法,世間道理是善與惡二元相對的,各宗教都教導行善去惡;英文版的《法句經》翻譯為Avoid all evils and cultivate the good.(避免一切惡,修養一切善)把身口意三方面的善惡都包含在內,而不只是身體方面行善不作惡,比較貼近佛陀和佛法的本意。

《六祖壇經》說「不思善不思惡」,是在講出(超)世間法,而不是世間法,出世間法是超越世間善惡二元對立的絕對真理,稱為「不二」,意思是,人心受困於善惡美醜吉凶禍福等二元對立的意識,導致迷妄苦惱,佛法旨在破除此虛妄意識,若能破除,即能回歸清淨無染的真心本性,有如撥雲霧而見晴空。

佛法認為這是人和萬物的究竟本性,又稱佛性(佛是覺義),其本質是「不二」,意即超越善惡等二元相對性,開顯生命本源的絕對性和超越性,絕對性和超越性是西方哲學的概念,大乘佛法將其比喻為「空」性,「不思善、不思惡」便是指此「不二」的超越性和「空」性。

「不二」意即超越善惡等二元相對性,大乘佛法將其比喻為「空」性,「不思善、不思惡」便是指此「不二」的超越性和「空」性。示意圖/靈鷲山導覽網粉專

順便一提以「不二」表達宇宙和生命本體的絕對性,不是佛法的專利,孔子在《中庸》講到宇宙本體(孔子稱為「天地之道」,即究竟真理/實相)的特性是「不二」,孔子說,正因為本體(天地之道=究竟真理)是超越世間二元對立的「不二」,所以由祂所創造的天地萬物具有深不可測的自然智能及功德妙用,孔子對本體的體悟與佛教聖哲不謀而合。

如果佛法只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世間道理,缺少「不思善不思惡」的超越智慧,會有什麼後果?

第一、修善避惡,自淨其意,能帶來身心健康、快樂幸福感等等福報,問題是,這樣的清淨心只屬世間法的層次,不是畢竟空的清淨,故會有退轉。

換言之,由於世間的道理是二元相對的,善與惡相對待,也相依互轉,故惡可修成善,善也會退轉為惡,猶如新房子住起來很舒適,但因結構不紮實,在地心引力不斷拉扯下,終有一天會崩塌;同樣的道理,儘管人心向善、社會風氣淳厚,然而一段時日後,惡的習性悄然回轉,人心又趨墮落頹廢,這就是過去100多年人類社會因物質文明發達所帶來的道德退化,有心人士提倡儒家倫理道德(包括弟子規),也一樣不能持久。

就個人修行而言,修道有成的人若是經不起物質誘惑,一旦從神壇跌落下來,甚至可能身敗名裂,古德說,德不配位,必有後殃,從佛法修行來看,即便積累夠多的德資糧,足以匹配合其崇高地位,仍有退轉而遭後殃的可能,因為仍未超離世間的相對範疇,正如物體未脫離地心引力圈,升得再高也會下墜。

世間的道理是二元相對的,善與惡相對待,也相依互轉,故惡可修成善,善也會退轉為惡。示意圖/法鼓山粉專

第二、西方的靈修運動「新世紀」(New Age)在20世紀初萌芽時,是一個「心靈醫治運動」(Mind-cure Movement),提倡正面思考和積極心態,不抱怨、不憎恨、敞開心門、放下自我,交付給更高層次的力量,見證了很多奇蹟如盲者重見光明、跛者重新走路、病者不藥而癒…,其醫治原理,是放下自我,真誠臣服於高層力量,一旦與之連結上線,就能發生各種奇蹟;但若因信心減退或修行不力等原因而斷線,就會從天堂掉下來,信徒將感到無助和失落。(參見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著《宗教經驗之種種》)。

職是之故,佛法注重以六度萬行的艱苦修行開顯自心佛性,而不取印度教的虔信修行,認為依靠對神的虔信,身心靈投入去獲得幸福的美妙體驗,並不是真正解脱之道。

自心佛性是超越善惡二元對立的絕對性(空性),必須證悟這絕對性,超離世間的二元相對性,這時真心本性顯現,能作生命的主人,即禪宗所說的「隨處作主,立處皆真」,悟道後繼續潛修、保任(守護證得的聖果),最終安住於究竟真理而不動揺、不退轉,亦即不再被世間物慾誘惑而墮落,不因遭逢逆境、威嚇或困難而退縮屈服,這是佛法所揭櫫的覺醒和究竟解脫。(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以「不二」真理開啟智慧人生(下)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