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科技日》電力=AI算力=國力 劉揚偉:核能有轉圜空間
.
江星翰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鴻海科技日接受媒體聯訪,語出驚人談及台灣敏感的能源問題,重申自己未參與政府能源決策,但他觀察:「核能政策討論似乎出現轉圜空間了。」
劉揚偉揭能源溝通新戰略
劉揚偉坦言,產業界推動AI(人工智慧)發展時,習慣用「算力即國立」作為口號,但跟政府或非AI相關人士溝通時,這套說法會變成一大串很硬的工程語言,讓一般人無法理解AI算力要做到多大、多少投資。
為了克服溝通障礙,鴻海改用更具體的「電力」為標尺,「電力等於算力,再等於國力」的方式來溝通,反而更容易被政府機關理解,讓政策討論可以變得更可量化。
劉揚偉強調,這套公式能明確單位和成本概念,「一般人要理解電力,用一度電多少錢;AI算力需要持續性穩定的電力供應,從電力持續性穩定供應的角度,把AI算力需求轉換為電力,讓政府更容易理解,也有助政府做國家級電力政策與規劃。」
這番發言也呼應先前英特爾(Intel)前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拋出的論點,能源是台灣在AI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重申自己的核電觀察不等於政府決策
不過能源議題在台灣向來是敏感議題,尤其是核能問題。劉揚偉重申,自己未參與政府關於能源議題的決策,也不知道最終如何做。
但他從近期氛圍觀察,「我感覺似乎這個核電的政策已經開始有一點轉圜了。」劉揚偉再次強調,這是他個人的觀察,外界不必將他的觀點解讀成政府的最終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