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醫」到底有多少?婦團嘆5年僅67成案 黑數恐更多
今年多起涉及醫界性侵與性騷擾的案件陸續曝光,包括前台大婦產科醫師鄭文芳遭控下藥性侵、潛逃又遭押解返台,引發社會對狼醫監管制度的強烈疑慮。現代婦女基金會、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與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今(25)日共同召開記者會,指出現行制度存在「揭露不足」、「懲戒延宕」、「跨院所預警缺位」等三大漏洞,導致一般民眾就醫時,根本無從得知眼前醫師是否為狼醫。
5年性平案件僅67件成立 黑數恐更高
現代婦女基金會總督導張妙如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20~2024年間醫病關係中適用《性騷擾防治法》成立案件共有67件。現代婦女基金會同期亦受理63人次醫病性騷擾諮詢,並協助11位涉及醫師性侵的個案,顯示出權力不對等與醫療場域的隱密性,導致受害者更容易受侵害。
「一般民眾根本無從得知眼前的醫師是否曾涉性暴力。」張妙如說,多數婦產科診間空間密閉,若護理人員未全程在場,或患者因害怕影響醫療關係而不敢拒絕,就更難察覺醫師的不當行為。部分個案甚至要到司法閱卷時,才知道加害醫師曾有性平相關紀錄。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性平委員會主任委員于政民指出,調查顯示58%女性醫師曾遭職場性騷擾,但申訴率僅4.6%。權力階層明顯不對等,加害者常為主治醫師、上級主管或醫學會要角,使受害者懼怕申訴導致職涯受阻。
揭露資訊大漏洞 至少三類狼醫「查不到」
雖然衛福部於壓力下增設「醫事人員性別事件資訊專區」,但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志長林雅惠指出,平台揭露範圍仍嚴重不足,至少有三種類型的加害者民眾完全無法查詢:
第一,2023年後性平定讞案件仍有未被公開者,包括今年7月定讞的眼科廖志勳醫師仍在執業。
第二,僅有行政認定或2023年前判決確定者完全不揭露。例如精神科陳毅(陳秉彥)醫師於診間誘導病患發生關係,2022年遭懲戒,更名後仍跨縣市執業,甚至擔任主管。
第三,醫師如不同意揭露,即使合法在業也查不到資訊。包括曾因性侵遭判刑7年的急診醫師彭莛瀚,改名與移籍後仍持續執業;另有新陳代謝科洪建德醫師因強制猥褻遭懲戒後仍看診,患者完全無法得知風險。
林雅惠強調,不揭露的結果,就是民眾與基層護理人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持續承擔風險。
懲戒延宕多年、處分過輕 現行制度形同保護傘
林雅惠表示,現行制度多半要等到司法判決確定才啟動懲戒,導致從發生到停權往往超過三年。部分案例甚至判刑確定後僅停業數月,或廢止執業執照一年後即可復業,使得患者長期暴露於風險。
王如玄表示,懲戒應「及時且持續」,並納入外部性平專業者參與審查,避免醫界自我監理流於輕縱。她也呼籲修法,將「性侵害或重大性騷擾判決確定者,應廢止執業執照及醫師證書」入法,避免加害者透過等待一年復業。
跨院所預警缺位 加害者轉院後仍可繼續執業
目前無跨縣市、跨院所的完整預警系統,加害醫師只要轉任至其他醫療院所即可「重新開始」。林雅惠指出,這也是多起案件得以多年重複犯案的重要原因,建議教育、勞動、社會及衛生主管機關依性平三法建立跨機關通報機制,使醫療院所能在聘雇前取得必要資訊,避免危險醫師重新掌握診間主導權。
三大團體提出四大訴求:透明、預警、懲戒、落實性平
性平防治成效納入醫院評鑑:包括申訴透明度、案件處置、性平會運作等指標。
大幅提升揭露資訊完整性:納入醫師背景、違反專業倫理紀錄、各階段懲戒資訊。
訂定明確懲戒指引並即時啟動:依犯行程度進行警告、罰鍰、停業到廢照等一致標準。
建立跨院所預警機制與主動通報流程:避免加害者透過更名、轉院重新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