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未來超商》微型倉亮相 7-ELEVEN搶攻AI智慧物流新戰場

.

李孟璇
2025/11/16 06:30
微型倉由自動化代替人工作業,門市夥伴僅需將包裹投入機台。(圖/統一超提供)

近期統一超最新發表的X-STORE 9,首度推出「自動化門市取貨微型倉」,成為新店型的另一大亮點。實際來到現場,只見機械臂在限制空間裡快速滑動,包裹被掃描、分類、存放,再運送到取物口,動作精確而流暢。這是全台第一座導入門市後場的自動化包裹系統,也象徵便利商店的物流模式正在走向全新階段。

便利商店後場的真正壓力 日益沉重的包裹潮

台灣便利商店多年來承擔了電商發展下的「最後一哩路」角色,店取、退貨、跨境包裹量在疫情後仍持續成長,對許多門市而言,每天進出的包裹數量已遠超過人力能負荷,後場空間擁擠、貨量堆疊、人員忙於搬移與核對,成為日常營運中最吃力卻難以改變的現實。

這並非單一店的問題,而是整體零售業共同面臨的壓力,便利商店本來就不具備像物流中心那樣的空間與人力彈性,當電商包裹需求快速增加,門市後場就成了最容易塞車的瓶頸。微型倉的誕生,正好緩解這種「結構性負荷」,它不只是新設備,而是透過重新設計流程,把便利商店最耗時、最高錯誤風險的環節從人力轉交給自動化技術。

縮小版物流中心 把自動化塞進便利商店後場

統一超主管指出,微型倉的核心技術在於「高度濃縮的物流效率」。包裹從投入入口開始,系統會即時判讀大小,由可伸縮的儲位自動調整高度,在有限空間中達到最大容積使用,接著機械臂負責將包裹送進對應儲格,並於取件時再度出動,將包裹送至取物口。整個流程幾乎不需要人工參與,每件包裹平均只需20秒即可完成處理。

微型倉的自動化不僅展現在速度上,更體現在穩定度。傳統人工處理包裹時,常因人力不足、動線交錯、包裹擺放錯位而延遲,而微型倉透過演算法確保動線最佳化,也讓包裹位置全程透明可追蹤;對店員而言,過去最繁雜的工作被系統取代,他們只需在入口投入包裹即可,後續交由設備自動完成,門市後場因此重新被釋放,動線更開闊,時間也能集中在補貨與顧客服務等需要人力價值的工作上。

便利商店角色的轉變 從零售據點到物流節點

業界人士觀察:「當微型倉開始進駐門市,便利商店在城市中的功能將悄悄改變。」它不再只是販售商品的據點,而成為一個可即時處理包裹、交付訂單、吸收物流量的微型樞紐,這對物流運作有很大的影響,因為便利商店的密度本身就是台灣最強大的基礎建設之一,當後場具備自動化能力後,電商企業就有機會直接串接各區門市,形成更細緻、反應更快速的物流網絡。

未來,包裹不必集中在少數大店,而可以依照需求分散到不同區域;退貨處理也能更高效率進行,避免大量包裹堆積在後場;甚至在高峰期,微型倉可以扮演前置倉的角色,讓商品更快抵達消費者手中。

「X-STORE 9」設置全台首座「自動化門市取貨微型倉」,未來有可能深入全台各地。(圖/統一超提供)

國際零售巨頭也在投入 微型倉已成全球主流方向

微型倉並非台灣獨創,而是全球零售業正在同步推進的重要方向。美國Amazon與Whole Foods就在門市內設置微型自動化履約中心,透過高密度儲位與機械臂處理線上訂單與店取需求,使得備貨與取件速度大幅提升;這類「縮小版物流中心」的概念在歐洲零售業也快速擴散,包括Kroger與Walmart在內的企業,都開始在店內或城市小倉庫導入自動化儲取設備,以因應電商包裹的持續成長。

自動化技術供應商Dematic與KNAPP更推出可部署在門市後場的小型倉儲模組,強調能在不到10坪的空間內完成包裹儲放、分揀與出貨流程。這些案例顯示,國際零售業都在把物流設備「前移」到更接近消費者的位置,並把原本大型物流中心才能做到的事情縮小成店鋪級的解決方案。

微型倉的下一步 從單點展示走向城市網絡

統一超這次推出的微型倉,正是台灣版的MFC(Micro-Fulfillment Center,微型訂單履行中心),在概念、操作流程與導入目的上,都跟上國際趨勢,儘管目前只有第一座,透過模組化設計將使技術具備擴大佈建的可能,若後續成本下降、穩定度提升,不同商圈的門市都能進行部署。

未來,一旦微型倉逐步形成網絡,便利商店的角色將再次被重新定義。它們不只是提供取貨,而可能成為城市中最細緻、最密集的智慧物流骨架。統一超這次踏出的第一步,正是邁向這個新未來的重要起點。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