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風災】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奪14命 揭示地質工程、防災管理的複合性挑戰

.

秦宛萱
2025/09/24 18:14 2025/09/25 00:17
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頂溢流,凸顯堰塞湖帶來的地質、工程與防災管理的複合性挑戰。(翻攝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發生壩頂溢流,洪水有如海嘯過境,重創下游光復鄉,目前已釀17死,這場災難也提醒台灣,堰塞湖帶來的地質、工程與防災管理的複合性挑戰。

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暨海洋學院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劉瑩三認為,大致應該已潰堤完成,馬太鞍溪堰塞湖位置偏遠處理不易,該如何引流將傷害降低,而不是讓它自然潰堤,及疏散措施是否可以加強都是可以檢討的地方。

水體大量洩出 已相對安全

馬太鞍溪堰塞湖在昨日下午發生壩頂溢流,估約流出超過6000萬噸湖水。農業部林保署指出,堰塞湖壩頂原來200公尺,目前已經下切80公尺,面積也大幅縮小只剩50公頃,畜水量2300萬噸,是原來的25%,目前評估市區可進行復原工作,但仍提醒不要靠近河道。

劉瑩三認為,相對來講已經安全非常多,因為水體已經沖出去,阻絕土石的壩體也潰提了,除非後來有新的崩塌,又把它塞住,有新的堰塞湖出現也有可能。

劉瑩三也提到,這次馬太鞍溪堰塞湖所造成的災情與2009年小林村滅村事件略有不同。

他解釋,當年小林村是因為瞬間降雨量很大,造成崩塌截斷山底的楠梓仙溪,形成一處堰塞湖,之後隨著降雨量累積,洪水位亦逐步增高,讓地質已很不穩的堰塞湖終於潰決,二次覆蓋河谷和全村,這次馬太鞍溪堰塞湖則是本來就有一個堰塞湖,這次比較嚴重的光復鄉,因為它就在下游的地方。

東部首次方式堰塞湖潰堤

關於後續防災,劉瑩三表示,若要排除這麼大的堰塞湖其實非常困難,而且地處偏遠很難抵達,應該思考如何引流,讓它慢慢消退,而不是只能等它潰堤。

此外,在人員疏散部分工作也可以做的加強,擴大撤離範圍以避免傷害,「至少在東部地區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事後檢討的部分其實是必要的,可以作為未來的參考」劉瑩三說。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