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蘭專欄】少子化又高齡化的情感斷裂誰來彌補?

台灣來得又快又急的少子化和高齡化雙峰交會發展,促使自家小孩不婚不生,只得去外面「玩別人家小孩」的慈愛服務外包成為一種情感需求市場。

程金蘭(資深媒體人)
2024/02/21 10:21
跨兒到孫的世代交流是一種看不見的倫理情感渴求。圖/陳賜哿攝

情感裂縫的是一個你我他的故事。

我看著Amy哽咽拭淚,我從來沒有意識到無法含飴弄孫帶小孩是種情感上的斷裂、是一種身心靈的傷痛---

Amy跟我說起她們家3代的情感離散故事,她連續談著「她喜歡小孩,想要帶孫子,但是---」說著說著竟然哽咽拭淚,這年節後的情景是愈來愈多的「斷裂」現象,晚輩不婚不育是多元價值、養毛小孩替代養小孩兒,長輩慈愛回春的能量情感流動被拒絕被消失的悲悽……我目睹那帶孫的渴望失落缺角傷心!

內政部近日公佈最新的人口統計,指自2021年元月至今連續37個月都是「生不如死」的人口減少狀況,今年元月出生人數11023人,死亡人數19464人。其中0_14歲的人口數278.9萬人,占總人口11.9%,15_64歲人口1631.3萬人,占總人口69.66%,65歲以上人口431.6萬人,占總人口18.43%。

台灣社會少子化又高齡化的壓力變遷下,壓制深藏在底層的幽微情感需求,60--70歲這一代還承襲傳統文化的一輩,直接面臨自己家小孩離婚、不婚同居、不生甚至是同志等多元價值衝擊,某些人含飴弄孫的情感需求被迫出現空缺。

近年社會上風湧設立的「爺奶說故事」、「花甲說說」等社團訓練有愛心的長者說故事並帶動唱演出,定期安排到咖啡廳或社區幼稚園做時薪制的表演活動,一方面活化老人身心健康並強化社群聯結和社會價值,另外也滿足他們內心無法帶孫的寂寞。

跨兒到孫的世代交流是一種看不見的倫理情感渴求,但是在現代科技社會明顯被忽視的進行時代進步的「斷裂」,老人疼愛小孩,小孩需要認識老人即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倫常,但是又何奈?台灣來得又快又急的少子化和高齡化雙峰交會發展,促使自家小孩不婚不生,只得去外面「玩別人家小孩」的慈愛服務外包成為一種情感需求市場。

過年是人際間情緒勒索和被勒索的敏感期,63歲身材體態勻稱而且容貌外表保持良好還持續在工作跑業務的Amy,端起咖啡啜飲一口後,開始跟我說起自家上下二代觸動心底的故事,她自己離婚多年,同時二個女兒都已30多歲,一個尚未婚,一個則是處於離婚打監護權官司階段,Amy不自覺的一連串說了5次「我是很認真的那種很喜歡小孩的人」、對於女兒離婚帶小孩願意幫忙支援「我跟女兒講妳盡量出去玩,我願意幫妳顧小孩」竟然講著講著她眼淚從眼眶滑落下來。

女兒過年沒有帶外孫回家的抑鬱掛在臉上,不斷持續嘟囔著「我很喜歡小孩,但是女兒卻不讓我看,我好難過,我只能滑手機看外孫照片--」慈愛情感未能滿足,她講著講著淚直流而下,讓她趕緊拿起手帕擦拭滴滴而下的淚珠,然後清清略顯哽咽的喉嚨說:「我開始想著要去做志工親近幫忙照顧別人家的小孩---」平日認識的那個職場老練奔馳的女強人,眼前卻脆弱的像小孩一樣不可控的難過傷心起來。

Amy早已離婚多年養著一條15歲臘腸狗,除了嫁出去離婚的大女兒,還有未出嫁的小女兒,這個小女兒跟男友分手情傷中,小女兒除了有自己認養的2隻狗兒還接收分手男友棄養留下的2隻米克斯,所以一個屋子裡是母女2個人5隻狗在生活,這寄情貓狗寵物成為同居家人,但一旦男女分手後又成為分割財產的無情離棄。

人對愛與被愛的索求,在現實人際間被拒絕和斷裂後,需要去找替補,這失落迅速轉移在貓在狗等毛小孩身上,據農委會2022年的調查,貓狗登記數量約為一年18萬隻,已經超過新生兒人的口數10萬人,高齡化獨居的情感寄託陪伴在寵物身上安置,不婚不育者養寵物作伴是Z世代的趨勢,台灣這幾年養貓的人明顯增加,統計有140萬隻狗、82萬隻貓,被預估為前景看好的兆元寵物療癒商機。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