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峙維專欄】泰勒絲現象為流行音樂學術研究增添題材

由於巡演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各國政府熱烈企盼泰勒絲到來,盼為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帶來幫助。債券研究機構稱「泰勒絲振興」,而《彭博資訊》、《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則用「泰勒絲經濟學」來解析演唱會如何讓經濟升溫。

陳峙維(前台大音樂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自由作家)
2024/03/11 04:18
泰勒絲現象還有值得關注的面向,大學也開了各種課程。圖/shutterstock。

流行巨星泰勒絲(Taylor Swift)自2023年3月17日起,展開為期超過一年跨全球五大洲的「時代巡迴演唱會」(The Eras Tour),最近來到新加坡。考量場地規模或其他政治社會因素,這次巡演亞洲只排了日本與新加坡演出,造成東南亞的粉絲瘋狂搶購新加坡6場次門票,超過30萬張8小時完售。對於這樣安排,不少國家表示可惜,泰國、菲律賓甚至有政治人物對新加坡政府出資贊助,以取得東南亞獨家演出的作法表示譴責。

由於巡演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各國政府熱烈企盼泰勒絲到來,希望為後疫情時代的地方經濟動帶來幫助。債券研究機構稱這是「泰勒絲振興」(TSwift Lift),而《彭博資訊》、《華爾街日報》等財經媒體則用「泰勒絲經濟學」(Swiftonomics、Taylornomics)來解析演唱會如何讓經濟升溫。其實,除了巡演能為地方創造多少產值、為一國增加多少GDP之類,關於錢的事,泰勒絲現象還有值得關注的面向,大學也開了各種課程。

在美國,自2022年紐約大學率先開設以泰勒絲為主題的課程後,多所名校如史丹佛大學、柏克萊音樂學院、哈佛大學陸續跟進。歐陸則由比利時的根特大學帶頭,去年開課研討泰勒絲歌詞的文學價值。許多菲律賓大學的粉絲沒搶到新加坡的演唱會門票,但他們可以選修傳播系這學期新開的課,從性別、傳播、後殖民主義的角度來討論泰勒絲現象。這聽起來很讚,但40多年前從學術觀點嚴肅對待流行音樂,去解析藝人與作品,是被嗤之以鼻的。

1981年6月22日一群來自全球各地,包括音樂學、社會學、傳播學等領域近120位學者,聚在阿姆斯特丹大學,舉行為期五天,史上第一次流行音樂學術會議。今天來看,以流行音樂為題材進行學術研究,絕對沒有什麼不妥之處,任何領域的學者都能參與其中,甚至社會大眾、歌迷聽眾都會有興趣旁聽。然而,當年英國的媒體卻對這樣一場研討會極盡嘲弄之能事。

例如,會議六天前《泰晤士報》刊出一篇題為「裝模作樣的流行音樂信眾赴荷蘭」的評論,狠酸會議籌辦人,要是出版這種研討會的論文,就等著挨罵吧!而有名的老牌雜誌《新音樂快遞》(NME)則在兩天前報導裡,描繪想像中研討會場景:休息時段先喝杯紅酒、吃塊起司,然後一群留著山羊鬍、帶著眼鏡的學者,嚴肅地討論巴布・狄倫(Bob Dylan)歌曲中有關上帝與死亡的意義,這肯定會引來一頓狂笑。

為什麼不能嚴肅探討有趣的事情?為什麼不能在嚴肅的事情中找樂子?結果,這場學術會議休息時段並沒有供應紅酒,也沒有起司,與會者只有一位有山羊鬍,約十分之一的人戴眼鏡。此外,不但論文集陸續出版,接著以流行音樂為題名的學術期刊也紛紛創刊,還因此催生了「國際流行音樂研究協會」(IASPM)。這個協會現在每兩年舉行一次國際研討會,而全球各地也不少分會隔年舉行自己的區域會議。

其實每一個學術領域都能從其專業角度,去研究與流行音樂有關的人事地物。除了分析作品與表演、經營產業與行銷,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跨領域課題,例如音樂學家、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會一起探索暢銷金曲的主歌進入副歌時,聽者的大腦有什麼反應。我相信,人文社會學者也會想一起討論泰勒絲這次巡演的各種現象,包括從在東南亞獨厚新加坡引發的風波,延伸出政府是否該如同吸引跨國企業進駐一般,出資贊助國際巨星演唱會的議題。

去年六月東南亞的歌迷就知道他們只能去新加坡了,原本失望之餘,菲律賓歌迷只能抱怨自己國家基礎建設差,泰國則是政局動盪。然而,今年二月中泰國總理揭露新加坡補助演唱會,菲律賓國會議員接著要求新加坡大使館針對這種對鄰國不友善的做法提出解釋,開唱之後爭議愈演愈烈。新加坡總理還出來滅火,強調這不是對鄰國具敵意的作為。

相信不久之後,一定會有很多當年層遭英國媒體訕笑的「流行音樂研究」論文發表,從各個不同角度分析這次巡演的種種現象,令人拭目以待。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