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工資連七漲救不了低薪 學者:政府治標不治本勞資都受害

政府從2016年起每年調漲基本工資,至今連漲七次,但勞工普遍無感,資方也不滿意,台灣仍然被視為低薪國家,人才在國際上號稱「俗擱大碗」。
文大勞動暨人力資源系教授袁宇熙說,台商海外獲利也計入GDP,造成台灣經濟成長的假象,並因此促漲基本薪資,留在台灣的企業主被迫砍人力,形成惡性循環。
如果再考慮這段時期的通膨、物價、房價以及新台幣率貶值等因素,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政府年年調漲基本工資,受薪族還是哭窮,同時在歐美發達經濟體眼中,台灣高端人力的CP值仍是首選。
文大勞動暨人力資源系教授陳立儀指出,討論薪資應加入撫養、供養的概念;全世界僅台灣適用基本工資,其他國家都是給勞工最低工資,一個人賺的錢能提供三個人的生活所需。

陳立儀說,台灣一直是重商主義,理論上,商人階級若有賺錢,在經濟分紅情況下,勞動者應該也能分潤,而事實上,賺錢企業往往是經濟「分黑」,加上政府財政重分配功能鈍化,營業事業所得稅率偏低,賺錢商人繳的稅根本不痛不癢,甚至有「開公司節稅」的做法。
另一方面,咬牙苦撐的賠錢商人,多數是台灣在地產業,或國際競爭力不足或以內銷為主,企業沒有超額報酬,人力成本卻隨著基本工資連漲而倍增,陷入凍薪、減薪、遇缺不補甚至是裁員的惡性循環。
袁宇熙指出,在微利時代下,企業「瘦身」除了從生產成本下手,就只能調整人事,朝向精簡化或人事凍結,結果不只薪水凍漲,好的工作機會也變少,年輕人必須身兼多職才能養活自己,「斜槓人生」成了職場常態。
袁宇熙表示,台灣要翻轉低薪國家的處境,須從根本做起,提升企業獲利能力,引導勞動市場轉型,此外政府調整基本工資,也不能齊漲或齊跌,應針不同產業特性,獲利等情況,做差異化調整。

陳立儀認為,調升基本工資治標不治本,無法讓台灣擺脫「低薪國家」的惡名,未來須往最低薪資概念邁進,尤其進入工業4.0機械化時代,職場上需要的是高端技術人才,往後失業問題恐怕更嚴峻。
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每年調漲基本工資,月薪至今調了六次,從20008元調至26400元,調幅26.2%,時薪調七次,從120元漲至176元,調幅40%。
「調漲基本工資」是蔡政府引以為傲的政績之一,但是七年連七漲,勞資雙方都不領情,受薪族持續窮忙,而「低薪台灣」更儼然成了台灣的另類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