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隨筆23 一群醫界老兵的回憶饗宴】醫師白袍代表的意義

在病人眼中,看到白袍就看到了關懷與希望,白袍是「憐憫之袍」。但是真正比表徵更重要的是我們醫師必須維護白袍所代表的實質精神:專業、救助、服務與憐憫,只有如此醫界才可以無愧。

傅懋洋(高雄長庚醫院臨床教授、傳壽醫療基金會董事長)
2025/04/03 14:36
醫師穿上白袍,是一份榮耀也是一份責住,是一種尊嚴也是承諾對病人的尊重。圖/shutterstock

醫師一定要穿白袍嗎?醫師白袍代表什麼意義呢?有一本書叫《在當你穿上白袍之前》,這是一位醫師媽媽寫給即將成為醫師兒子的十封信,告訴兒子醫療是個什麼樣的世界。描述醫學訓練的辛苦,例如一個星期工作一百個小時是什麼樣的生活;再談到醫生如何學習照顧病人、傾聽病人訴說,甚至為病人保守祕密,以及醫師必須擔負的責任、及可能發生的錯誤。另外一本書《白袍:一位哈佛醫學生的歷練》的醫師作家,撰寫他在哈佛醫學院的學醫過程,書中寫著:「穿上白袍,我可以恣意地發問,病人也會覺得自己有義務要回答。他們相信我會不帶批判地傾聽他們的故事,了解他們的症狀與痛苦,並且心懷同情。我詢問他們身心生活中最深沉私密的部分,然而他們卻對我一無所知….」

為什麼都用白袍這個字眼,因為自古以來似乎白袍就代表醫師這個行業,是這樣的嗎?白色早被公認是醫療和醫界的顏色,不僅醫護專業人員穿白色制服,醫院內部環境大多是以白色或接近白色的素色為主;著名的日劇和台劇都以「白色巨塔」形容大醫院。不過白色並非自古以來就是醫療的代表色,醫師穿上白袍是大約在19世紀末期才開始的,在這之前,醫者和神職人員一樣都穿著黑色的工作外套,從事照護服務的修女也是穿黑色或深色的袍子,因為黑色象徵莊嚴、神聖與對生命的尊重。當時的人要去看醫生,幾乎都是病情非常危急,很靠近死亡的時刻,就醫是一件非常嚴肅、令人害怕的事。只是這種「神聖性」並未得到普遍的認同,因為當時除了醫療知識有限、療效時常不佳之外,醫師的資格也由於「認證」困難,使得江湖郎中充斥其中,自然就降低人們對醫師應有的尊敬。

根據霍赫貝格醫師所撰寫的醫師白袍歷史回顧所說,醫師以白袍作為其工作服,也不過是近百年的事。隨著各種科學研究日趨嚴謹和進步,這股風潮也促使了醫學有一定的發展,為了扭轉人們對醫師原先的不信任,於是開始有醫師在工作時罩上白色的外套,讓自己看起來有「專業人士」。為什麼觀念發生轉變?第一個原因是醫師有意模仿實驗室的科學家:十八、十九世紀的科學家在實驗室工作時,為了避免染上髒汙都會罩上白色的長袍,而這些科學家選擇「白色」工作服的原因,其實與「candor」有關,「candor」意為公正、公平,但其實本意是「truth」(真理)。字源是拉丁文的candidus,原是指白色,典故來自於羅馬帝國時代,當時的公務人員就是穿著「白色」長袍。每個實驗室的科學家在工作上本來就是探索事物的「真理」,自然傾向選擇以「白袍」作為工作服,就連現在的實驗室裡,這個傳統依然未變。

第二個原因是由於十九世紀英國的李斯特(Lister)醫師發明在手術中消毒,在那個抗生素尚沒有被發現的時代,此舉降低了很多手術中的感染,因此讓人聯想到清潔的重要,而服飾的顏色中最能代表「乾淨」、「無汙染」的顏色就是白色。所以在工作中穿上乾淨的白色工作服,自然可以讓人更加安心,表示消毒清潔的工作沒有問題。而醫師穿上白袍這種觀念是先由加拿大的醫師喬治.阿姆斯壯在十九世紀末提倡,接著就廣為歐、美醫師所接受,漸漸讓醫師捨棄原先黑色的正式服裝,轉而在工作時穿上白袍。如同霍赫貝格醫師的考據,醫師是為了讓自己的形象有所提升,學習了實驗室的科學家以白袍為工作服,來凸顯自己的專業與正當性。隨著現代科學正規醫療的茁壯,白袍做為醫師的代名詞,以及白色做為醫療與醫界社群的代表色,則愈加深植人心。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阿諾.歌德醫師在一九九三年率先為醫學院的畢業生舉行白袍儀式,要求畢業的學生宣誓要「視病猶親」,承擔白袍的歷史重任。如今,美國有不少醫學院在學生畢業時,由師長為準醫師們(有時也擴及醫師與醫師助理)罩上白袍,象徵著醫學事業的開始。大約50%的病人認為,醫生在日常穿著外面套上一件白袍,才像個醫生,每當到診間看到穿白袍的醫師,病人就自然迫不及待將自己的病情一五一十向醫師「傾訴」,也相信醫師會用心替病人診療,協助緩解病痛。白袍就是有這種神奇的魔力,讓病人像溺水時看到救生圈一樣!

所以醫師穿上白袍,是一份榮耀也是一份責住,是一種尊嚴也是承諾對病人的尊重。白色代表醫療的科學、專業、純淨與正直。如今白袍幾乎已經成為醫師的代名詞,與聽診器並列為最能夠識別醫師身分的象徵物,在醫院裡看到穿全白長袍形象的無疑就是醫師。我的恩師洪瑞松教授對醫師的形象非常重視,他要求後輩的醫師一定要打上領帶及穿上乾淨的白袍,他說如果醫師穿得很邋遢,衣服又很髒,病人怎麼會相信你。而把生命交給你呢?現在因為氣候的暖化及環保的考量己經不再堅持醫師一定要打領帶,但在必要場合,有些醫院還是堅持如此。

我一向遵守老師對醫師穿著的要求,而病人、家屬、以及院內員工們也都對身穿的白袍給予一定的尊重,直到最近,這個尊重第一次被打破:今年二二八當天我看完門診後,已經是晚上六點半,到高雄長庚醫院樓下八方雲集買晚餐時,按照醫院規定餐廳對員工有其優待。在過去一般店家看到我穿白色長袍都會自動給予優待。我沒有提出折扣要求,但是八方雲集這位店員卻要我出示員工証,我表明我是醫師而且又穿了白色醫師制服,這位店員說穿白色醫師制服不代表你是一定是醫師,他堅持要看員工証,他說出示員工証是老闆及醫院福利課規定的。這時白色長袍醫師的尊嚴頓然間被打落,如果當時不是我餓得發昏,急需補充能量,我一定拂袖而去。回想起來,我當下應該要問他「當你去看病的時候,在診間看到一位穿著白袍的人,你會不相信他是醫師而說:請你把你的醫師執照給我看嗎?」或許這位店員只是服從上級的命令及規定,但是真有人會只為了節省區區的五到十元而想方設法去弄一件白袍來假扮醫師嗎?既然你們的店開在醫院內,怎麼可以為了區區的幾塊錢去踐踏白袍下醫師的尊嚴?或許當時我不應該為一頓晚餐而折腰!

事後有同事笑我說我長得太醜,看起來不像醫師。以前看過一本書提及超過五十歲以上的人要替自己的面相負責,我已經超過七十歲,或許是真的需要檢討自己的長相,但我的白袍仍是不可輕蔑的存在。這讓我想起多年前有一次我穿得有點邋遢,帶著一頂鴨舌帽坐計程車,一路上司機猜我的職業,從藝術家、漫畫家、到最後司機問我是不是殺豬的屠夫,讓我哭笑不得。我並沒有藐視屠夫這個行業的意思,想當年在金門當兵時,為了部隊需要我還真的殺過連上養的豬、賣過豬肉呢!然而這是在醫院外,別人可以看我的穿著去胡亂猜我的身分;如果是在醫院內,長白袍代表的是一個醫界既定的醫師身分,在醫院範圍內,穿上白袍無疑必須自重,但也應該要得到外界的尊重。

我不是說醫師很偉大、可以很自大,或許有些醫師認為如此,但我不是。我之所以有感而寫下遭遇及感言,是因為時代在改變,人們對醫師及其他醫護人員的尊重愈來愈不如從前,醫病關係也愈來愈緊張。我們醫師及醫護人員也要自律,自我檢討。白色袍服代表的是一種專業,一種對自己的信心,更是對病人的承諾, 更是醫師誓言中我將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病人的健康與福祉將為我的首要顧念,我將秉持良心與尊嚴從事醫業,並遵循優良醫療規範。

白袍賦予醫療人員專業的形象與信任感,並給予醫師行醫的正當性。有些醫師甚至認為沒穿白袍,醫療工作就無法執行下去。白袍在大多病人和醫師心目中的重要性至今仍然屹立不搖,在病人眼中,看到白袍就看到了關懷與希望,白袍是「憐憫之袍」。但是真正比表徵更重要的是我們醫師必須維護白袍所代表的實質精神:專業、救助、服務與憐憫,只有如此醫界才可以無愧,只要把握住這個精神,我相信醫界可以找到最適切的「白袍」。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