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峙維專欄】媽祖進香就是一場彼此關懷而充滿正能量的集體療癒

無論民間信仰的儀式或慣例怎麼變遷,媽祖遶境與民間信仰的根本意義都不曾改變——面對生活困境、不可知的未來,眾人同心協力完成一場集體療癒。

陳峙維(前台大音樂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自由作家)
2024/03/29 13:56
媽祖進香這場盛會裡沒有陌生人,其實媽祖的慈悲是藉由大家無私的關懷彼此呈現的。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春天開始,陸續有幾個規模較大的媽祖信仰活動要舉行,例如三月的白沙屯媽祖進香、四月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以及五月的北港朝天宮迎媽祖。活動期間不只是信眾虔誠投入,媒體隨時更新報導,無緣親自參與的一般民眾,也能透過直播平台和各種APP掌握活動即時動態。大家都知道這些是台灣重要的「宗教活動」,但每每向外籍人士介紹與媽祖有關的活動時,我更喜歡說這些是台灣非常特別的「民間信仰活動」。

相較於基督宗教、伊斯蘭教、佛教等制度化宗教,台灣民間信仰是一種普化宗教,沒有嚴格的教義系統、入教儀式、教團組織、教理經典。民間信仰祈願個人與家庭生活平順,追求「富貴財子壽」,且依個人心境喜好可以隨時轉換信仰的神祇,或任意選擇參拜的宮廟。而宮廟最多也只有管委會或基金會,或多個地方宮廟形成的祭祀圈聯誼會,沒有負責宣揚教義或處理教務的組織,更沒有如《聖經》、《古蘭經》、《金剛經》之類的典籍。

以媽祖信仰為例,只要個人有意願就可以入宮廟參拜,帶孩子認媽祖當乾媽,全家一起參與遶境隊伍,不需要先上課研讀經典,再透過皈依或受洗儀式加入會眾組織。今日在台灣流通的媽祖經書如《天上聖母經》,大都是20世紀後編寫的,通常也只由宮廟內的誦經團在特定時日念誦,絕大多數信眾不會在家自行誦讀。儘管如此,全台各地的媽祖廟仍舊香火鼎盛,各大遶境祈福活動一年比一年盛大。

正因為沒有嚴格的教義或具權威的典籍,民間信仰的各種儀式或慣例都能彈性調整。原本臘月廿四日送神送的是家裡祀奉的所有神明,後來大家只重視送灶神;正月初四接神接的也是所有神明,後來大家只關心接財神。原本初四接神後,地方宮廟才為在地居民抽出「公籤」,現在卻提早到初三、初二,甚至初一抽「國運籤」。以往只有天子或國家級祭祀官才有資格問國運,地方宮廟此舉僭越權責了吧?初四之前神明還未返回人間,又如何賜籤?

歷經四百年,隨閩粵移民來台的主要神明依舊是那幾尊,但民間信仰已發展出本土特色,執掌或形制都改變了,地方宮廟提早抽國運籤也就無妨了。就像媽祖原本是漁民、船員、渡海移民的守護神,但現在什麼事都管。土地公不再只是拄著拐杖守護莊稼土地的神明,更成為一手拿如意、一手捧元寶,賜福各行各業的財神。原本居無定所,屬於瘟神系統的王爺乘船來台後,下錨停泊於宮廟中,定居下來成為保境安民的正神。這都是台灣民間信仰變遷的例證。

無論民間信仰的儀式或慣例怎麼變遷,媽祖遶境與民間信仰的根本意義都不曾改變——面對生活困境、不可知的未來,眾人同心協力完成一場集體療癒。當年渡海來台不容易,所以祈求媽祖守護;來到新的土地成家立業,所以需要土地公讓作物順利生長;新環境沒有足夠的醫療服務,所以請保生大帝保佑身體健康;安家落戶之後還是充滿不確定感,所以拜託王爺掃除一切災厄。今天大家用不同方式參與媽祖遶境,依然是為了身心安穩。

靠體力與毅力走完全程的人,得到一種自我肯定與新生的感覺;無法跟著走但提供香客飲食的沿途店家與民眾,透過協助他人完成壯舉來實現自我;整個活動動員的人力、牽涉的組織、沿途贊助的宮廟,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促進了社區與族群和諧。所有直接或間接參與媽祖遶境的人都會發現,這場盛會裡沒有陌生人,其實媽祖的慈悲是藉由大家無私的關懷彼此呈現的。

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熱烈進行中,對18萬香燈腳與沿途不計其數的信眾,還有時不時收看直播或透過APP掌握媽祖行程的廣大人民來說,依然喧鬧不已的立法院和各縣市地方議會、兩岸局勢、烏俄戰爭、以巴衝突,暫時都不重要了。三月開始,把握全台各地一年一度,陸續舉行的不同形式媽祖遶境進香盛會,好好療癒彼此最實際。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