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與低價競爭雙重打擊 紡織業面臨嚴峻挑戰
.
李孟璇

台灣紡織產業正面臨嚴峻挑戰!紡拓會秘書長黃偉基指出,目前業界正遭遇「美國關稅」與「中國低價競爭」的雙重壓力,美方推行的對等關稅措施,使出口廠商在與國際品牌談判時,往往被要求分攤額外成本,削弱獲利空間;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大舉以低價布料與成衣搶市,導致台廠在歐美與新興市場的競爭難度越來越高。
黃偉基坦言,這兩股力量讓台灣紡織業處境越發艱辛,「利潤被壓縮,訂單卻不見得能增加,廠商的壓力前所未有。」
訂單萎縮 中小企業首當其衝
今年上半年,全球品牌商因關稅與成本問題調整採購策略,部分訂單延後甚至轉往東南亞,使台灣紡織出口出現放緩跡象;相較於大型企業具備海外據點,能透過越南、印尼等地的工廠避開部分關稅,中小型業者卻難以承受,營運陷入更大挑戰。
「有些品牌會要求台灣廠商分擔關稅,等於毛利直接被吃掉,這對沒有海外工廠的中小企業衝擊最大。」業界人士憂心地說。
除了價格 還得拚附加價值
黃偉基強調,在關稅與低價競爭雙重打擊下,業界必須走向「創新升級」,包含開發環保回收纖維、具備吸濕排汗或醫療應用的機能布料,以及導入智慧製造,藉由高附加價值產品爭取訂單。
「唯有創新,才能讓品牌商認同台灣的價值,否則只會被邊緣化。」黃偉基直言。
撐下去才有希望
對於前景,黃偉基雖然不諱言挑戰嚴峻,但仍鼓勵業者要堅持走創新之路。他表示:「過去台灣紡織業能在全球打出一片天,靠的就是品質與技術,如今情勢雖然艱難,但若能在永續與機能布料上持續投入,仍有機會突圍。」
對許多廠商來說,「撐下去」已經成為當前唯一選項,在關稅、低價競爭等壓力夾擊下,台灣紡織業正站在一個最艱難的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