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無人機自主化加速 國防標案牽動數百億產業鏈

.

李孟璇
2025/09/22 09:10
政府將無人機產業列為國防自主與戰略產業發展重,上週副總統蕭美琴前往航太國防展參觀。(記者李孟璇攝)

202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順利落幕,無人機成為展場最大亮點。隨著兩岸軍事緊張與全球供應鏈重組,政府將無人機產業列為國防自主與戰略產業發展重點,經濟部已成立「無人機產業發展專案辦公室」,協同國防部推動軍用商規無人機採購,第二波標案總金額上看數百億元,預計在年底前釋出,並於2026年第二季決標。

國防部強調,無人機具備「以小博大」特性,能以較低成本發揮偵察、監控甚至攻擊能力,成為非對稱作戰戰力的重要一環。台灣產業界則視此為契機,積極投入自主研發與量產,力求突破中國零組件依賴,建立安全可控的「非紅供應鏈」。

去紅化壓力下 本土供應鏈加速成形

由於國際情勢持續緊繃,台灣政府要求無人機零組件全面「去紅化」,涵蓋感測器、通訊模組、GPS及馬達等領域。此舉促使在地供應鏈快速整合,包括鏡頭模組、動力系統與控制器等核心零件,都有本土廠商切入。

法人指出,除了整機製造廠如中光電、長榮航太外,競爭相對較少的鏡頭模組廠邑錡、華晶科,也被看好有望在國防標案中搶得一席之地;而馬達、控制器等領域競爭激烈,仍需觀察各家市佔率變化,才能確定最終受惠程度。

展望2026 標案將成產業關鍵轉折

市場預期,國防部第二波無人機標案將涵蓋從小型戰術機種到中大型長航程平台,總金額上看數百億元。法人分析,若本土廠商能成功取得訂單,最快將於2026年下半年開始挹注營收,帶動2026至2028年間的快速成長動能。

投顧機構研判,台灣廠商在第一波標案已有展現量產能力的實績,此次將是更大規模的市場檢驗,隨著產業鏈逐步成熟,無人機不僅將成為國防戰力的一環,也將延伸應用至救災、公共安全與邊境巡邏等領域,帶動長期商機。

業界人士觀察,台灣無人機產業在政策扶持、地緣政治壓力與展會加持下,加速邁向自主化。未來幾年,國防標案將是最大考驗,誰能在技術、成本與量產能力上勝出,不僅決定產業排名,也將牽動台灣在亞太區域防衛科技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