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警報比地震來得更快! 氣象署:0403地震後,速報改善結果

今(21)日凌晨0時17分,嘉義縣大埔鄉發生規模6.4的淺層地震,震中位於嘉義縣政府東南方37.9公里,深度僅9.7公里。此次地震全台有感,嘉義、台南等地出現災情,並且中南部震動強烈,造成民眾驚慌。根據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此次地震後,可能會出現規模5以上的餘震,提醒民眾做好防震準備。
吳健富指出,此次為極淺層地震,震中位於嘉義縣大埔、台南市楠西以及高雄市甲仙,這些地區的震度為6弱到5弱。由於地震發生在凌晨,當時背景雜訊較低,加上民眾大多處於睡眠狀態,因此震動感覺特別強烈。此次地震波及範圍相當廣泛,中南部從雲林、彰化到台南、嘉義、高雄地區都感受到震動,甚至東部花蓮富里也有4級震度。北部地區如新竹、桃園等地震度達3級,台北、新北則為2級。澎湖地區也有4級震度,最遠至連江地區亦有1級震動。
吳健富解釋,台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處,板塊推擠使得地震活動頻繁。此次地震的發生與台灣西部板塊的推擠過程有關,推力積聚至較淺的地方釋放能量,造成較強的地震影響。尤其在台南楠西、高雄甲仙、高雄桃源等區域,地震活動較為複雜,該區域常有大規模及小規模地震發生。
吳健富指出,根據過去歷史資料顯示,台灣地震活動活躍,尤其是規模5.5以上的地震,該區域有多次地震發生,因此此次地震後,餘震將持續發生,並可能在接下來的3天內發生規模5以上的強烈餘震。民眾應做好防震準備,保障自身安全。
關於此次國家級警報的發佈,吳健富表示,這次的警報系統反應迅速,第一報於地震發生後7.9秒即發布,並精確預測了震中的規模和震度區域,尤其對北部民眾來說,警報比震動來得更快,大部分民眾能夠在震感前收到警報,這是去年4月3日地震後,速報系統改進的成果。
根據歷史地震資料,台灣曾發生過多次強烈地震,如1964年1月18日的白河地震(規模6.3)以及1941年12月17日的中埔地震(規模7.0)。這些歷史地震表明,該區域的地震活動持續活躍,並且震源區域呈現出較為複雜的斷層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