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正義不能對立拉扯 OURs勾勒新願景

對沒有「好爸爸」的台灣年輕世代而言,現行住宅政策能夠回應他們的困境嗎?

林莉/台北報導
2022/05/02 10:30
2014年無殼蝸牛運動重回街頭,65團體號召10月4日夜宿仁愛路。圖/民報資料庫

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表示,台灣住宅面臨房產持有結構的深層矛盾、房產利益的世代衝突兩大癥結,面對「青年世代憤怒」與「擁房者反彈」,以致民進黨住宅政策陷入「不能漲又不能跌」的選票精算兩難困境,因此在居住政策上僅剩以青年為主要對象,主打住宅補貼。

但這樣看似兩面討好的作法,有其根本盲點,他援引香港「夾心階層」的觀點,面對「買不起、又租不好」的居住情境,對沒有「好爸爸」的台灣年輕世代而言,現行住宅政策能夠回應他們的困境嗎?

他說,由政府最強調的社會住宅來看,關鍵是能夠供給多少?六年租期到了就真有能力跨越「置業階梯」?平心而論,目前的社宅距此相去甚遠,對多數「夾心階層」是等不到的。

再者是租屋,問題是真可如國外做為穩定有品質的另一種居住選擇嗎?對應當下租屋黑市現實,多數租屋者恐難如此樂觀,只能視其為「過渡」朝購屋艱困前行。再來到購屋,買得起(房價合理化或薪資有效成長)如何實現?多久可實現?則是無人可回答的難題。

彭揚凱認為,基於此經驗教訓,必須正視台灣為高度產權化社會之現實,以及背後的世代矛盾課題。展望未來,是否可以不再只糾結於過去30年的「房價高低/擁屋與否」的對立拉扯,提出新的居住改革訴求與動員策略。

他提出以下幾點,重新勾勒居住倡議的下一步,包括

一、應將視野拉遠至接下來的30年。幾可斷言,既有住宅市場與資本積累的模式,恐因人口紅利耗盡而迎來它的歷史拐點。

二、住宅運動訴求動員之對象,應連結可見未來的社會群體特性,人們將從「擁屋資產者」轉化為新類型的「居住消費者」。
三、下階段住宅政策倡議,應回歸「住宅消費者運動」路線,積極與這些新的居住消費者及新的居住需求來對話。

四、此一新的消費者賦權形式,即賦予民眾多元、可負擔、有保障的居住選擇,也就是建構資訊透明與規範明確的購屋消費環境、去黑市的租屋市場與必要的租住權益保障等。

全文請見眼底城市《台灣居住議題的省思與願景展望》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