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人工生殖當成高齡求子萬靈丹! 醫提出求子3錯誤心態

日前藝人蕭敬騰與大自己13歲的經紀人結婚,51歲的新娘被公公催生,究竟高齡靠人工生殖一定可以成功嗎?醫師提出人工生殖求子的3錯誤心態,指「年齡」還是生育的一大關鍵因素。

黃星若/台北報導
2024/10/24 17:15
升值生育兩大醫學會提醒,人工生殖非高齡求子萬靈丹。圖/黃星若攝

不少民眾把人工生殖當成高齡生子的萬靈丹,前一陣子藝人蕭敬騰婚禮上,蕭爸爸對已51歲兒媳婦提出趕快生子的要求,一度引起外界對於高齡議論,不過醫師表示,即使近年來人工生殖成功率高,但「年齡」還是生育的一大關鍵因素,並指出,不論男女,30歲之後,生殖能力就會開始下降,愈早就醫治療,愈能提高受孕機會。

晚婚晚育是現代社會的趨勢,數據顯示,台灣男女初婚年齡男性為32.9歲、女性為31歲,而平均生育年齡則達32.4歲。也因此,國健署字2021年開始擴大補助人工生殖,申請人數不斷上升中,3年來已有超過 2 萬名試管嬰兒順利出生,其中,更有 2,314 對不孕夫妻再度申請使用試管應兒補助來孕育第二胎。

不過根據統計,接受人工生殖治療的女性平均年齡,從25年前年的 32.7 歲,延遲至今日的 37.9 歲,顯示國人有拖延治療不孕的現象,而。從生殖醫學角度來看,5 年的差距使女性身體機能和生理條件因年齡增長而顯著下降,更加難以順利懷孕。

接受人工生殖治療的女性,平均年齡從25年前的32.7歲,延遲至37.9歲,顯現國人輕忽不孕問題,且有拖延治療的現象。

現代人普遍晚婚,且婚後常以衝事業擺在第一位,蹉跎了最佳生子時間,甚至不少備孕夫妻認為生殖醫學成功率高而拖延,常見到許多將近 40 歲無法順利懷孕才尋求生殖醫學協助,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造成治療上的挑戰。

她也提出了一般民眾在進行人工生殖時有3大錯誤觀念。

錯誤心態 1:對數值高低過度在意

許多不孕夫妻認為 AMH 數值、取卵數等數字越高才是成功的保證,但此觀念可能會造成女性在療程中的壓力。AMH 值臨床上的意義,是協助醫師判斷卵巢功能與庫存,並於後續治療上給予合適的建議,其高低不代表生育力成功與否。

蔡英美表示,另一個讓患者常在意的取卵數也並非越多越好。國內外研究即發現,活產率雖隨著取卵數上升,但取卵數量若超過 20 顆,在取卵週期新鮮植入胚胎的活產率反開始下滑。

錯誤心態 2:以為副作用是正常現象

試管嬰兒治療最重要的階段「排卵刺激」,是透過刺激荷爾蒙,讓多一些的卵泡有機會發育成熟,以利後續療程使用。但該治療所引起的荷爾蒙變化可能導致心理壓力、情緒波動;反應較強者則會出現腹脹、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等。

蔡英美提到,診間卻有不少患者認為副作用是必經之路而選擇隱忍,但事實上,過度的排卵藥物刺激,將不利子宮受孕環境。研究發現,雌激素濃度過高會影響胚胎著床率。

錯誤心態 3:透過生殖醫學一定會成功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表示,許多不孕夫妻求助生殖醫學前,會嘗試自然備孕、傳統療法與宗教信仰等,並將生殖醫學視為最後的生育手段,直到一直懷孕未果後,才會踏入生殖醫學尋求協助。

由於男女精卵品質隨著年齡上升而下降,不管自然懷孕或是生殖醫學,其懷孕及活產成功率只會越來越低。國健署最新人工生殖報告書即顯示,以新鮮植入週期活產率來看,小於 35 歲的成功率還有 44.6%,而 41〜42 歲剩餘 18.7%,42 歲後更僅剩 7.6%。

黃貞瑜提醒民眾,要建立正確的不孕症治療觀念,別想著「要一次就治療成功」,壓力愈大、愈影響身體正常運作。雖說選擇在34歲前「凍卵」也是個選擇,卵子的品質較有保障,但也不建議植入卵子時年紀過大,否則會妊娠高血壓的可能性會提高,造成孕婦中風、胎盤剝離的風險。

她表示,生殖醫學治療成功率與年齡相關,應及早備孕,建議不要晚於 35 歲才壓線進入生殖醫學;且進入療程後,也應準備好面對失敗的勇氣、對療程不抱持錯誤期待,也不須給自己或伴侶太大壓力。只要跟著步驟一步步向前進,並保持信心與正確態度,相信求子衝刺族都能過關斬將。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