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今年拚2000MW併網 變數多恐陷跳票危機

離岸風電是蔡政府寄予厚望的新兆元產業,今年疫情因素逐漸消散,經濟部估計,將有近2,000MW的風場完成併網。但其中最大變數是德商達德(WPD)參與的風場開發進度。而專家也示警,安裝水下基礎的海工船隻量能不足的問題將會延續,且將更為嚴重。
經濟部原訂去年底離岸風電累計裝置容量要到達933MW(百萬瓦),但卻因疫情衝擊導致風場建置嚴重落後,達成率不到三成,實際僅完成269MW。
位於雲林外海8公里處,由德國達德能源集團(WPD)所開發的允能雲林離岸風場,總裝置容量640MW,是台灣首座含有國產化成分風場。國產化目標包括陸域變電站,以及40部機組的水下基礎、水下基礎轉接段及塔架等風機三大重件,分別由本土廠商台朔重工、俊鼎及金豐在地生產製造。
2016年WPD將台灣英華威風力發電納入集團,2018年4月經濟部能源局揭曉離岸風場開發遴選,最大贏家就是WPD,獲得主管機關核配的發電量達1058MW,高於第二名、丹麥沃旭能源(Ørsted)的900MW。
WPD在台風光一時,2019年5月允能風場新台幣940億資金到位,當時為亞太地區最大的離岸風電專案融資案,不但參與機構數量創國內新高,且當中還有四家本土銀行包括中國信託、國泰世華、玉山及富邦銀行的融資總金額近170億元、佔本案24%。
不過,受全球疫情衝擊,導致允能風場期程嚴重延遲,達德母公司陷財務危機,去年6月達德表示,允能風場成本暴增34%,資金缺口達200億元,因此向經濟部申請引進法國道達爾集團(Total)為新股東並調整股權,達德集團在允能風場股權降至25%。
而今年2月初,馬來西亞的水下基礎工程承包商Sapura Energy(沙布拉能源)突然與允能解約,並公告將透過仲裁提出索賠,連帶允能水下基礎工程再度延宕。5月6日WPD宣布旗下離岸風電業務,100%賣給美國GIP公司。
此舉引發全球業界關注,狀況外的經濟部能源局要求達德說明。台灣達德回應,離岸風場的建置不會因此變卦。之後達德又在今年2月與國內力麗集團攜手共同開發的海峽風場,並在5月取得遞補順位。業界則擔心風場建置時間倉促,達德無法在期限內完成,能源局應重審其財務及開發能力。
據德媒報導,達德出售離岸風電的原因之一是「允能拖垮財務」,報告還指出,允能風場恐怕至2023年9月都無法竣工。允能風場原定第一座風機於2020年第三季開始發電,2021年底完成本案工程。但工期嚴重落後,截至今年6月9日,允能風場僅完成11座風機安裝及2部風機併網,與去年底的進度完全一樣。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部長王美花喊出今年離岸風電將「大豐收」,約有2,000MW的風場會完成併網。四座風場貢獻包括,JERA捷熱旗下海能376MW、沃旭的大彰化東南與西南(第一階段)900MW、CIP(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下轄彰芳一期100MW的容量,及允能一期與二期640MW。
為求達標,政府軟硬兼施。綠能產業人士透露,儘管經濟部能源局每天緊盯四座風場的進度,也以「專案」方式處理外籍技師及船員來台的問題,不過允能、海能、彰芳西島等風場施工進度仍不如預期,連帶影響併網時程。
另外,綠能產業專家表示,隨著國際疫情趨緩,加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能源配置議題躍上檯面,歐美各國加速既有再生能源建置,對於目前積極投入離岸風電建置的台灣是一大警訊。
他指出,離岸風場建置最重要的海事工程船舶,因國際船舶需求強烈上升以及台灣要求優先使用本國籍船舶的保護政策下,海工船隻量能不足的問題將會延續,且預期將更為嚴重,任何的額外延宕都將造成這些風場無船可用的窘境。
他說,海工船船期多半是二至三年前就已經談定,任何臨時性的作業需求,都將令開發商與船商頭痛萬分。依現況看來,可能導致2025年預定的離岸風電建置期程跳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