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ESG流於形式? 單看氣候、環保,探討議題不夠全面

KPMG(安侯建業)近日公布兩年一次「全球企業永續報告大調查」,樂見全球前250大企業(G250)約96%已開始探討ESG議題,但大部分企業只擔心氣候變遷、減碳綠生活等環境(Environment)議題,有關注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像是奴役、平等與包容性,及反貪污、賄賂企業治理的業者卻一半不到。
銀行業者認為,台灣金融業在E的環境議題和代表關注社會的S上有積極投入,可是公司治理的監督機制和管控制度是否有實際落實?還是流於形式?就要看「董事們」的態度。銀行業者指出,在企業領域會看到家族企業和市場派介入經營的「公司治理評鑑委員會」,比較難執行客觀的監督和治理機制。若是家族的意志大於公司治理,衍生出相關弊案連帶造成投資人權益受損,其公司治理(Governance)就會拿下低分。
企業若ESG分數落在低區間會有借貸壓力。條件較差者,會面臨貸款利率高、金額少,或是成數低等問題。在趨勢下,很多需向銀行借貸的企業,舉凡做社會公益、辦綠能融資業務、宣傳節能減碳及蔬食輕餐等,多是為了ESG加分。
國內各大金控在檢視企業ESG評分的項目、比重不同,但較多注重人文、環境評分,像是台灣綠色授信多以潔淨能源、環境污染等環保議題為評斷標準,需貸款企業就會侷限著重於提升環保意識。
今年9月,本國五大金控元大、中信、玉山、第一、國泰,聯合舉辦「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成立大會」,主要也是以2050年淨零排放政策為目標,積極推動綠色金融。本次調查統計,71%的世界各國前100大企業(N100)與80%的G250企業已設定減碳目標,突顯越來越多企業了解在實踐氣候目標上必須發揮關鍵角色。
相較十年前N100僅66%企業發布永續報告,今年已攀升至今八成來到79%,逐漸凸顯出非財務績效資訊揭露的指標性及重要性。但N100在領導團隊中僅三分之一的具備永續專責成員,且不到四分之一的企業將ESG績效與領導階層的薪酬連結,不禁讓人懷疑各大企業ESG 是否只流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