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團圓飯遵循「5要2不」原則 年菜復熱溫度、次數要注意

除夕夜一家人團聚共享年菜之際,食品安全也要特別留意。提醒民眾,年菜復熱時需注意溫度與次數,避免細菌孳生,同時遵循「5要2不」原則,做好食材選購、烹調與保存,確保家人吃得健康、安心過年。
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主任蔡一賢表示,細菌在7℃至60℃間易快速繁殖,菜餚長時間放置於此溫度區間會大幅增加食物中毒風險,另外,由於年菜份量大,許多民眾常會復熱再食用,他特地提醒春節備菜應注意3點:
復熱溫度:復熱溫度加熱至70℃以上,可有效殺菌。
復熱次數:避免反覆加熱,防止細菌滋生並保留營養。
是量準備:建議準備當餐吃得完的量,可減少中毒風險與浪費。冰箱應留6到8分滿的空間,用心為家人準備料理的同時,減少食材浪費,也降低食品中毒風險。
蔡一賢同時提供民眾防食物中毒的「5要2不」原則:
◎5要
要洗手:烹調或進食前務必用肥皂徹底洗手,食材也應以流動潔淨水源清洗,降低微生物傳播風險。
要新鮮:選購新鮮食材,特別是海鮮、肉類等容易被細菌污染的食材,確認來源安全。
要生熟分開:生熟食材及刀具砧板應分開存放與處理,避免交叉污染。
要徹底加熱:烹煮食物時應加熱至中心溫度達攝氏70度以上,牡蠣、蛤蠣等貝類開蓋後需持續加熱3~5分鐘再食用,杜絕生食風險。
要注意保存溫度:烹調後的菜餚,如果沒有立刻食用,應儘快冷藏,避免放涼後才能冰的錯誤觀念。
◎2不
不飲用山泉水:不要飲用未經處理的水源,防止細菌或病毒感染。
不採食不明動植物:尤其是不明菇類,避免因誤食而中毒。
蔡一賢說明,不少民眾吃年菜習慣「年年有餘」會留下剩菜,但還是建議控制分量,最好當餐吃完,部分蛋類料理吃過就不適合再冷藏,而魚肉、雞湯、滷汁等較多汁液的菜餚在冰進冰箱後,下一餐建議取出所需分量加熱即可,避免整鍋反覆加熱又冰存。
由於農曆新年適逢秋冬時節,也是諾羅病毒的盛行高峰,藥署食品組副組長蕭惠文也提醒民眾,烹調或進食前需徹底洗手,使用潔淨水清洗食材;選購新鮮海鮮與肉類,確認來源安全;生熟食材與工具分開處理,避免交叉污染;食物需加熱至中心溫度70℃以上,貝類開蓋後再加熱3至5分鐘;烹調後應儘快冷藏,勿等放涼再冰。此外,不飲用未經處理的山泉水,不採食不明動植物,特別是野生菇類,以免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