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NHS崩潰敲響台灣健保警鐘

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13日宣布,將廢除英國國民醫療服務制度(NHS England),成立於2012年的NHS England,一度被視為全民醫療典範系統,卻因為財政短缺、醫療資源與人力崩潰而走向終結;NHS的困境,幾乎是台灣健保的預言,如果政府持續忽視財政問題、繼續用總額預算壓縮醫護、放任人口老化加重負擔,那麼,台灣健保走向 NHS 崩潰之路,也只是早晚而已。
NHS倒閉的關鍵,在於它的財源完全仰賴政府預算,卻沒有相應的成長;英國經濟停滯,醫療需求卻年年增加,癌症治療、長照、慢性病管理的成本持續攀升,財政支出卻未見增加,病患看似享有免費醫療,實際卻要等上幾個月甚至一年才能看診,嚴重影響就醫權益。
為了壓縮開支,NHS凍結醫護薪資,工時卻愈來愈長,導致大批醫護人員轉行或離開英國,最終整個系統崩潰,政府不得不收回管理權,宣告終結NHS England。

看看NHS,再回頭看台灣健保,會發現兩者困境如出一轍,台灣健保採「總額預算」制,政府每年設下固定的總額,不管病人多少、醫療需求多寡,醫療機構就是只能拿到這麼多錢,分完就沒了。
這種制度迫使醫院和診所用「跑量」來換取收入,醫護的工作量愈來愈重,健保點值卻愈來愈低,醫師看診一個病人只有幾十元,許多基層醫療機構因此入不敷出,為了生存,不得不發展自費醫療,以致健保體系逐漸變質「窮人排隊、富人自費」的雙軌制。
更大的問題,是台灣高齡化速度比英國還快,台灣即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這意味著慢性病、長照需求將爆炸性成長,政府卻仍然不願意面對健保財政的結構性問題,亦即健保收入來源幾乎沒有變動,支出卻年年攀升,這種資金失衡的狀況已瀕臨極限。

如果政府不調整健保費率,也不願適當增加醫療預算,那麼,未來唯一的選擇就是縮減給付,讓部分醫療轉為自費,或以提高掛號費、住院費等方式,變相增加病患負擔,屆時,健保制度雖然還在,但已無法滿足全民需求,變成一個「名存實亡」的體系。
NHS倒閉前,醫護人員因低薪過勞而大量出走,導致系統醫療人力嚴重不足,病人要等數月才能接受治療;台灣目前的醫護環境與 NHS倒閉前幾乎一模一樣,急診室人手不足,內科招不到人,醫學生不願選擇高壓科別,護理師寧願到診所或其他產業工作…,醫療人力持續流失,卻沒有相應的補充機制,最終結果,將是病患等候時間拉長,醫療品質下降,惡性循環愈滾愈大。

政府若繼續逃避問題,台灣健保的未來不會比NHS好到哪裡去,未來幾年內,我們很可能會看到掛號費提高、自費治療項目增加,或刪減某些高價值的健保給付,讓病人自行負擔更多費用,另一方面,醫療機構也將愈來愈依賴自費市場,以致健保覆蓋的範圍愈來愈窄,台灣醫療最終變成「基本醫療靠健保、優質醫療靠自費」的局面。
英國NHS崩潰不是一天造成的,而是長年忽視財政現實、過度壓榨醫護、放任醫療需求爆炸式成長,最終所導致的結局;台灣健保也面臨類似的困境,現在不改,等到健保資金真的枯竭,醫療體系崩壞後,恐怕就來不及了。
NHS是台灣健保的一面鏡子,問題擺在眼前,就看政府有沒有勇氣承認,並做出真正的改變。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