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別「亂補」 中醫師獨家食補曝光

.

鄒尚謙
2025/11/25 18:34 2025/11/25 18:37
賴俊宏中醫師提醒,許多人一到冬天就「亂補」,容易適得其反,正確飲食需依體質調整。(圖/醫師提供)

天氣逐漸轉涼,中醫師賴俊宏表示,目前正值冬季第二個節氣「小雪」,氣候逐漸轉寒,許多人開始出現手腳冰冷、倦怠失眠等症狀。小雪前後是四肢冰冷求診的高峰期,女性尤為明顯,「四個女性就有一人冬天手腳冰到睡不著」。他提醒,四肢冰冷並非單純怕冷,往往與氣血循環、陰陽失衡相關,務必及早調理。

賴俊宏中醫師說,根據古籍記載,小雪「氣寒而將雪矣」,意指天氣轉冷、水氣凝雪,但地面尚未完全冷透;台灣小雪節氣雖未真正下雪,但東北季風漸強,早晚溫差大,身體調節不佳者特別容易誘發冰冷、頭暈、疲倦與經痛等症狀。

賴俊宏中醫師說明,四肢冰冷是臨床常見問題,其中以女性為主,部分患者甚至連夏天冷氣一吹就手腳冰。中醫觀點認為,人體若氣血充足、陰陽平衡,四肢會自然溫暖;一旦循環失調,即可能出現冰冷、麻木、心悸、睡眠不安等,因此冰冷並非小事。

賴俊宏中醫師指出,小雪時節引發冰冷症狀最常見的五大體質如下:

一、脾胃氣虛(陽氣不足)

食慾差、胃脹、大便偏軟、易疲倦。常見於老年人、過勞族群。

二、腎氣不足(陽虛)

畏寒、臉色淡白、頭暈耳鳴、健忘,多由長期氣虛未補所致。

三、血虛(寒凝)

臉白、心悸、頭暈、唇甲淡白,常見於體質瘦弱、貧血傾向者。

四、血瘀(寒凝血阻)

唇指偏紫、胸悶、頭痛,女性經期常伴血塊,屬循環不佳體質。

五、陽氣鬱阻(壓力型)

雖然陽氣充足,但因緊張、壓力大,使陽氣無法外達,容易胸悶、便秘、煩躁、口乾。

依體質調整飲食 暖身不能亂補

賴俊宏中醫師提醒,許多人一到冬天就「亂補」,容易適得其反。正確飲食需依體質調整:

脾胃氣虛宜吃黃色食物(南瓜、地瓜、木瓜等),避免糯米、竹筍、冰冷食物。

腎氣不足宜補腎黑色食物(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避免生冷。

血虛可吃紅棗、牛肉、葡萄等補血食材,但補鐵時避免與茶、咖啡併食。

血瘀適合山楂、黑木耳、洋蔥,忌辛辣、油膩與生冷,以免增加血液黏稠度。

陽氣鬱阻宜疏肝解鬱,如金橘、芹菜、玫瑰花茶;避免麻油雞、四物雞等過補食物。

小雪推薦暖身食補:清蒸鱸魚

賴俊宏建議,清蒸鱸魚是「藥食同源」的優質料理。材料以鱸魚1尾、瘦肉絲80克、榨菜絲50克、蔥絲20克、乾香菇絲5克、熟地8克、桂枝4克、川芎8克、醬油1湯匙、魚露1湯匙、冰糖1/2湯匙、酒1茶匙、油2湯匙

做法:

1.藥材加1碗半的水,煮成半碗藥汁

2.將魚處理乾淨,抹上酒,置於蒸盤上

3.將瘦肉絲、榨菜絲、香菇絲散灑在魚身上

4.藥汁加醬油、魚露、水一大匙、冰糖煮滾,淋在魚身上

5.將魚放入蒸鍋中用大火蒸10分鐘

6.最後將蔥絲灑在魚身上,油2湯匙燒熱,淋在魚肉上即可

賴俊宏說,清蒸鱸魚具有補血滋陰、活血行氣、祛風解熱、止痛降壓等功效,對於血虛體弱、瘀阻疼痛、四肢冰冷等有調理的作用。更可以結合熟地、桂枝、川芎等藥材清蒸,可補血行氣、改善循環,適合手腳冷、氣血不足者。

賴俊宏表示,隨著小雪後寒氣漸深,若四肢冰冷嚴重、夜間常被冷醒、自行改善效果不佳,建議尋求中醫師辨證論治,將體質調整回平衡狀態,「把體內暖起來,冬天才會真正舒服」。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