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喘日】氣喘時「吸一口」就好? 醫:抗發炎藥物治療才是關鍵

一名35 歲上班族女性,從小就有氣喘病史,只要換季或氣候改變就容易發作,但卻把急救用的緩解型吸入劑當日常保健,一年使用超過3支短效緩解型吸入劑,直到某個深夜喘到吸不到空氣而急診,嚇壞家人。
事實上,氣喘病患並非在不舒服時「吸一口」要就好,醫師指出,氣喘的病程不一,若僅依賴短效緩解型吸入劑,反而可能讓自己深陷重症的危險中,得靠抗發炎藥物才能真正控制。
每年5月6日是「世界氣喘日」,今年主題為「讓氣喘吸入治療更普及」,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偕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布全國10家醫院收案氣喘病人治療與控制普查報告,結果發現:無論中度或重度氣喘病人,併用緩解型吸入劑者,其口服類固醇使用率、急診與住院比率,均顯著高於單用抗發炎治療者。這份調查結果也和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INA)最新治療指引相呼應:「抗發炎治療才是控制氣喘的根本之道。 」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教授指出,許多氣喘患者使用的短效緩解型吸入劑,應為急救使用,只能暫時擴張支氣管,真正要治療氣喘仍須以抗發炎為核心,從源頭控制。
陳育民同時指出,除了健康風險,緩解用吸入劑中的定量噴霧劑是高溫室效應氣體,濫用不僅影響病程,也增加不必要的碳排放。因此,氣喘管理正確用藥,不僅能守護肺功能,還兼顧環境永續。
陳育民指出,全台灣目前約有200萬氣喘患者,以嚴重氣喘盛行率約佔整體氣喘5%來推估,嚴重氣喘病患近10萬人,需透過強化病人用藥依從性與精準治療,才能有效延緩病情惡化、改善肺功能,並防止中度患者進展為重症。
另據國際嚴重氣喘登錄計畫(ISAR)統計,台灣嚴重型氣喘病人每年平均急性發作次數高達1.41次,有21.86%病人長期依賴口服類固醇,皆高於亞洲其他國家,生物製劑使用率為34.11%,低於全球平均的48.76%。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委員會副秘書長劉景隆指出,依照國際指引建議,嚴重型氣喘應考慮加上生物製劑治療,可針對發炎因子進行精準控制,傳統口服類固醇若長期使用,則可能有骨質疏鬆、胃潰瘍甚至感染病菌的健康風險,應評估降低使用。
劉景隆進一步指出,短效緩解型吸入劑僅是抗病的緩兵之計,患者若想要順利緩解疾病再發,得靠抗發炎藥物,且隨著病程進展,必要時須搭配與長效擴張劑或生物製劑治療。
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透過「全民健康保險氣喘醫療給付改善(P4P)方案」的論質計酬機制,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連續性照護,去年已有745家院所參與,照護14.6萬人,且近3年氣喘再入院率持續下降至約2.2%,未來將持續精進P4P方案,確保氣喘病人獲得完整、不間斷的照護,進而提升自我照護能力及生活品質。
國健署也透過「咻、閉、久、哇」4字口訣協助民眾辨識氣喘徵兆,分別代表:咳嗽咻咻叫、胸口閉緊感、久咳不癒、反覆出現感冒症狀。只要出現這些情形,就要前往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定期監測,掌握發作前徵兆,避免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