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中毒案》原因眾說紛紜 毒物專家:相當罕見的食物中毒 真正結果待化驗

位於百貨公司內的素食餐廳竟出現疑似食物中毒,導致2人死亡的重大食安事件,讓各界譁然,外界紛紛將原因指向「米酵菌酸」和「仙人掌桿菌」,不過毒物專家表示,許多食物中毒皆有致死可能,待化驗出爐才能明瞭。

黃星若/台北報導
2024/03/28 14:10
食藥署、疾管署與台北市衛生局人員至寶林茶室稽查。圖/台北市衛生局提供

位於百貨公司內的素食餐廳竟出現疑似食物中毒,還導致死亡的事件,一時讓各界譁然,對於是什麼原因造成?對此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這確實是相當罕見的食物中毒,不過許多食物中毒都有致死的可能,目前大家所說的「米酵菌酸」和「仙人掌桿菌」症狀都類似,但一切都是推測,最終結果還是要等待化驗報告才能得知。

台灣常見的食物中毒包括:腸炎弧菌食物中毒、沙門氏桿菌食物中毒、病原性大腸桿菌食物中毒、金黃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仙人掌桿菌食物中毒、肉毒桿菌食物中毒等,根據食藥署指出,食物中毒的症狀和嚴重程度,會隨著患者年齡、健康狀況、中毒原因與種類,以及攝取量有所不同,最快在1到2個小時內就會出現症狀,而顏宗海也表示,任何一種食物中毒都有致死的可能。

針對這次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事件,顏宗海指出,目前衛生主管機關已去餐廳採樣、病患檢體也在醫院做細菌培養,因此真正的原因有待化驗報告出來才能得知。

針對外界疑慮的「米酵菌酸」中毒,顏宗海表示,台灣目前尚未有這類的中毒病例,根據新加坡衛福部及美國毒物中心的衛教文章中顯示,「米酵菌酸」是罕見的細菌污染,常見於發酵的米製品、椰子製品中,雪耳和黑木耳中也可能發現在中國、印尼、非洲都曾出現過相關病例。

「米酵菌酸」是在發酵過程中被罕見的細菌污染,通常是在攝氏 22 至 33 度間,及中性 pH 值的環境中產生。顏宗海說,這種病菌少見卻危險,因為產生的毒性強,低至 1 毫克的劑量對人類來說就是致命的,臨床症狀是急性腸胃炎,包括有:疲勞、頭暈、胃痛、嘔吐、腹瀉和出汗,嚴重者可能導致多重器官衰竭,在吃到的一天內就會發生,死亡率為 40% 至 100%。

目前醫學上對「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也就是一旦呼吸就插管、休克就給強心劑、電解質不平衡給予矯正。加上「米酵菌酸」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因此這種中毒的最佳方法是避免食用發酵食品。

另外,衛福部資訊處長、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在臉書表示,該起符合群聚,食物交集,和類似症狀的三元素,可以定調為集體食物中毒事件,也直指可能是「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造成的「炒飯症候群(Fried rice syndrome)」。

李建璋說,煮熟米飯放在室溫超過2小時以上時,就有可能導致仙人掌桿菌的生長,仙人掌桿菌有孢子耐熱,即使炒過也殺不死,等到吃入肚內適當溫度, 這些孢子萌芽就產生症狀。

對此顏宗海表示,國內曾經過「仙人掌桿菌」食物中毒的案例,這類食物中毒主要是澱粉類、米飯類食物保存不當導致,同樣也會引起急性腸胃炎症狀,出現頭暈、胃痛、嘔吐、腹瀉等情形。

顏宗海強調,民眾是否出現症狀與嚴重程度,其實與個人體質較無關,與病原菌或毒素最相關,不同的致病因子,帶來的嚴重程度也都不相同,他表示,這些都是推測階段,真正的原因還是待實驗室化驗後才能真正確認。

而目前食品檢體已由食藥署帶回檢驗,人體檢體(肛門拭子及糞便等)已送至疾病管制署檢驗,現場採集的環境檢體及手部檢體(拭子)由台北市衛生局依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告的微生物檢驗方法進行檢驗,培養過程為12到14天,惟若微生物無生長或有任何檢驗結果,將即時公布檢驗結果。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