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農民曆-清明4】草仔粿的淵源與祭祖有關?你所不知道的草仔粿

近來有手搖飲業者將傳統米食草仔粿加入飲料中引起話題,其實在過去農村時期,草仔粿又稱「挹墓粿」、「揖墓粿」或 「乞墓粿」,祭祖後分送給前來乞食的孩子,有安撫討好之意,避免他們調皮破壞祖墳。

張芮瑜/綜合報導
2023/04/05 00:00 2023/08/08 10:51
清明時節,在傳統市場及風景區常見的傳統米食草仔粿,它的淵源竟與祭祖有關。

皮Q彈、內餡入味的草仔粿,是深受歡迎的傳統美食,也是過去農村時期,清明祭祖的供品之一,內餡口味多元,但最讓人著迷的還是Q彈的深綠色外皮,一口咬下滿口青草香氣,咀嚼完口中還會帶點糯米的微甜。讓人不禁好奇,草仔粿的「草」到底是哪種植物呢?

草仔粿Q彈的深綠色外皮,一口咬下滿口青草香氣。圖/郭記粿店提供。

草仔粿的淵源 竟與掃墓習俗有關?

傳統市場仍可見販售草仔粿的店家。圖/郭記粿店提供。

在逛傳統市場及不少觀光景點中,常會看到街邊販售草仔粿,其實在過去農村時期,草仔粿又稱「挹墓粿」、「揖墓粿」或 「乞墓粿」,與潤餅一樣,是只有清明節才會出現的米食點心。

根據文獻,「挹墓粿」的淵源來自早期農業時期,家戶生活不寬裕,家屬在掃墓祭拜後,常會擔心墓地周邊的牧童孩子會調皮破壞祖墳,因此往往會準備一些小塊小塊的紅龜粿、鼠麴粿,祭拜後分送給前來乞食的孩子,有安撫討好之意,希望他們乖一點。雖然現今隨經濟發展已罕有此習,但草仔粿的美味因此流傳至今,不少人也會特別選在清明節應景買顆草仔粿來品嘗。

艾草、鼠麴草最常見 苧麻入粿皮更Q

宜蘭在地粿店「小華村純米手作粿店」老闆廖先生表示,其實草仔粿的草並不侷限單一種,全台各地不同地區,依民情選用的植物也不同,像是客家人會使用艾草製作成「艾草粄」,早期農村則習慣使用桑葉,艾草、桑葉、鼠麴草等可食香草都是常見的草仔粿原料;小華村則使用苧麻,因其纖維豐富,添加在粿裡,讓外皮多了一點Q度和韌性。

鼠麴草是常見的草仔粿原料。圖/本報資料照片。

製作草仔粿時,會先將葉材磨成粉或汁狀(艾草纖維較細可磨粉,苧麻纖維較粗則打成汁),隨米漿混合成為麻糬狀,包入內餡並蒸熟,草葉用意一來是染色,讓草仔粿呈現墨綠色,二來則是讓米食飄出清新草香,刺激食慾,不同的植物原料,草仔粿呈現出的香氣也有所不同。

宜蘭在地知名粿店小華村的草仔粿採用苧麻入菜當原料,口感Q彈、內餡入味。圖/小華村提供

小華村廖老闆也提及,苧麻廣泛分布於淺山地區及平野,且採集便利、作為食材風味獨特,一年四季皆有,可保店家草仔粿不會斷炊,更特別的是,苧麻四季會因溫度和日照不同影響葉片顏色,冬天偏暗、春夏則呈現草綠,因此不同時節做出來的草仔粿顏色也不同,十分有趣。

新鮮草仔粿不能放 宜1-2天內完食

草仔粿好吃又有飽足感,但現代人留意健康不敢吃多,一時吃不完的草仔粿又該怎麼保存呢?「小華村純米手作粿店」表示,因自家產品使用純糯米新鮮現包,建議購買後1至2天內就吃完,糯米澱粉屬性不宜冷藏,若吃不完建議冰冷凍,退冰後回溫再享用,可以保有近八成的原味;一旦放入冷藏整顆草仔粿會轉硬,必須改用煎的或蒸的,才能再次品嘗滋味。

現今米食小吃多元,其中草仔粿其實原本作為清明節供品。圖/張芮瑜提供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