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臟也能活!台大醫院創亞洲首例:雙輔助器模擬人工心臟

.

鄒尚謙
2025/11/10 15:17
台大醫院今宣布,完成亞洲首例末期心臟衰竭患者執行「雙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手術。(圖/台大醫院提供)

台大醫院今舉行記者會,完成一例46歲末期心臟衰竭患者執行亞洲首例「雙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手術,移除壞死的左右心室後,植入兩套輔助器模擬全人工心臟功能,讓病人在「無心臟」情況下依然能維持生命。術後患者恢復良好,已能進食與行走,爭取到更多時間等候等候心臟移植。

嚴重心衰竭 以人工心臟爭取生機

患者林先生罹患冠心病併擴張型心肌病變,4年來心臟功能急遽惡化。今年8月起多次心臟驟停,歷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ABG)、主動脈氣球幫浦(IABP)及葉克膜(ECMO)等搶救仍無法穩定。即使植入暫時性左心室輔助器,仍出現頻繁心律不整,一天內電擊復甦數十次,病情幾度危殆。

台大醫院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主任醫師陳益祥指出,心衰竭死亡率高於多數癌症,但末期治療選項有限。心臟移植是最終解方,然而國內心臟捐贈稀少,重症患者常在等待期間病逝。若不採取新方案,許多個案幾乎沒有機會等到移植。

台大醫院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主任醫師陳益祥指出,心衰竭死亡率高於多數癌症,但末期治療選項有限。(圖/台大醫院提供)

無全人工心臟可用 以兩套輔助器取代

陳益祥說表示,國外雖可以植入全人工心臟,但人工心臟體積較大,並不適合亞洲人,林先生治療40天,而病情始終沒有好轉,因此團隊最後決定,以兩套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治療,將左心室、右心室摘除,再將兩套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安裝置心臟位置,林先生術後恢復良好,已能進食與行走。

術後康復良好 等候心臟移植

「一般單套輔助器可使用5至7年,2套的使用壽命仍需觀察。」陳益祥說,雙輔助器能長期維持血液循環,但仍需每日服用抗凝血藥物,並且病人最終仍需等待心臟移植,但「移植是緣分」,前一日雖有捐贈心臟出現,但另一位病人順位較前,林先生尚未能移植。「當有品質稍差的心臟出現時,是否應該接受?這是病人與家屬未來要面對的天人交戰。」

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表示,醫院自1994年成功執行第一例葉克膜治療、1997年啟用心室輔助器,三十年來不斷在心衰竭治療領域精進。高階循環輔助團隊於2021年榮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銀獎,成員跨越心臟內外科、麻醉、重症醫學、護理及復健等專業,形成完善的跨領域整合照護網。

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表示,醫院自1994年成功執行第一例葉克膜治療、1997年啟用心室輔助器,三十年來不斷在心衰竭治療領域精進。(圖/台大醫院提供)

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紀乃新指出,此次手術「等於完全取代了整顆心臟的功能」,挑戰極高,從術前評估、機械配置到術後監測都需團隊密切協作。「讓一個即將消逝的生命重獲心跳,是全體醫療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無論耗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我們都願意讓生命延續下去。」

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紀乃新指出,此次手術「等於完全取代了整顆心臟的功能」,挑戰極高,從術前評估、機械配置到術後監測都需團隊密切協作。(圖/台大醫院提供)

亞洲首例成功 技術水準與國際並駕

陳益祥指出,根據國際多中心研究資料,雙長效型輔助器策略患者的30天存活率約53%,成功過渡至心臟移植的比率達26%。台大醫院此次成功執行亞洲首例,標誌台灣在高階循環輔助與心臟外科領域技術水準已與全球先進國家並駕齊驅。

陳益祥說,這項技術對無法接受全人工心臟或等待移植時間過長的極端重症病人,提供了新的生機與過渡治療選項。林先生目前穩定康復,家屬感謝醫療團隊在最艱難時刻仍選擇「試試看、拼拼看」。

病友林先生與台大醫療團隊合影。(圖/台大醫院提供)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