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調查:服務業職缺占6成 餐飲業缺工最嚴重

勞動部統計處公布最新「114年3月底職位空缺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工業及服務業職缺數達27.6萬個,職缺率3.1%。其中服務業職缺占比高達58.7%,成為人力需求的主要來源;住宿及餐飲業職缺率更高達4.4%,為各行業之首,凸顯服務業缺工壓力最為嚴峻。
服務業缺工壓力大 餐飲業流動率最高
調查顯示,服務業在人力需求上最為吃緊,職缺數高達16.2萬個,占全體58.7%,遠超過製造業。當中以住宿及餐飲業職缺率最高,達4.4%,顯示餐飲業者不僅需要大量人力支撐營運,更長期面臨「缺人」的困境。
進一步分析,餐飲業呈現「高進入、高退出」特徵,進入率4.6%、退出率5.0%,雙雙高於全體平均,代表雖然新員工持續加入,但離職潮緊隨而來,導致職缺長期處於未能填補的狀態。勞動部指出,餐飲業屬勞動密集產業,工時長、假日需求高、薪資待遇偏低,加上需輪班,留才困難是結構性問題。
疫情後外食市場快速復甦,使餐飲業用工需求驟增,但人力供給卻未能同步跟上,缺工問題更顯嚴峻。許多業者反映,常遇到「今天剛補進一人,明天又有人辭職」的情況,導致人力不穩定。根據調查,餐飲業職缺平均招募時間需3.5個月,部分中小型餐館甚至長達半年以上,對營運衝擊甚大。
人力需求吃緊 營建、運輸最難補 專業與操作工缺口大
調查顯示,不同行業在招募時間上差異顯著。營建工程、運輸倉儲及其他服務業平均需4.4個月才能補足職缺,為全產業最久,顯示這些產業不僅勞動條件相對辛苦,也缺乏穩定人力來源;相較之下,出版影音與資通訊業平均僅需2.6個月,反映出專業人力供需較為平衡,企業填補缺口的速度也相對快速。
從職類結構來看,專業人員職缺數達6.5萬個,占總體25.7%;操作及組裝工人約6萬個,占23.8%;技術員與助理專業人員5.27萬個,占20.8%。這三大職類合計占七成,成為勞動市場最主要的缺口來源,凸顯不論是需要專業知識的中高階職位,或是仰賴基層操作的勞動職位,企業都面臨招募壓力。
業界觀察,營建與運輸業往往需要高度體力勞動,且工時彈性低,吸引力有限;而專業人員則多涉及研發、醫療、金融等領域,需長期培養與技術積累,短期難以補足。至於操作與組裝工人,則受到台灣產業鏈外移與自動化影響,勞動市場呈現「有需求但缺願意投入者」的矛盾局面,使缺工問題更形複雜。
勞動部:職缺不等同於短缺
勞動部提醒,職缺數代表企業對人力的需求,並不等同於「勞動力短缺」。本次調查也是首次納入季節調整,以避免因農曆春節、畢業季等季節性因素影響數據判斷。未來將持續追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