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每戶平均停電時間」不減反增 監察院促政院、台電檢討供電韌性
近年來國內區域性停電事故頻傳,影響民生及產業運作,監察院財政及經濟委員會通過由田秋堇、賴振昌委員提出的調查報告。
報告指出,雖然停電事故總件數呈現下降趨勢,但近十年來,「每戶平均停電時間」不減反增。
監察院表示,停電主因涉及設備老化、變電所興建延宕、自動化不足,以及路平專案孔蓋地下化導致維修困難耗時等,促請行政院、經濟部及台電公司應檢討改善,以提升供電穩定。
設備故障占大宗 變電所卻難產
調查報告指出,無預警停電事故90%以上發生於配電系統層級,世界各國皆然。依台電公司統計,113年度全國共發生7482起配電系統層級無預警停電事故,其中設備故障占比約四成,多為設備老化或長期高負載運轉所致。
為提升供電穩定性與分流都會區電力,台電規劃興建23座新變電所。然而,關鍵的電力基礎建設卻面臨嚴峻的「鄰避情結」困境。報告指出,全國規劃中的變電所,有14座因遭受地方反對或陳抗而長期延宕。
調查委員警告,變電所是輸送電力的關鍵設施,變電所不足將直接導致停電、限電風險。經濟部與台電公司應強化溝通,協助民眾理解變電所對於電力穩定的重要性。
停電件數雖降 民眾「有感度」卻升
根據台電公司提供的數據,我國配電系統無預警停電事故件數,已從104年的1萬6003件,大幅下降至113年的7482件,降幅達53.25%。然而,近十年平均每戶停電時間卻由3.586分鐘上升至3.651分鐘。
其中的關鍵因素就在於維修時間拉長。台電公司表示,因我國電纜地下化比率達47.9%,高於美(20.0%)、日(6.0%)、韓(21.3%),加上行政院推動「道路平整方案」,電力維修孔蓋平時需下地降埋、不留痕跡,一旦停電搶修時,則需先以金屬探測器尋找孔蓋之確切位置,再切割路面、提升孔蓋後方可施工,致平均維修時間增加3.5小時。
監察院建議,行政院督導各道路管理機關就「孔蓋降埋」對停電搶修影響提出合宜配套措施,並促請經濟部檢討近年停電事件影響範圍與修復時效。
「自動化」標準寬鬆與新設備品質疑慮
電力系統的「自動化」成效也受到質疑。儘管台電公司宣稱饋線自動化比率已達九成,但諮詢委員指出平均停電時間並未明顯縮短。關鍵在於台電對於自動化饋線的定義過於寬鬆:只要饋線建置1.5具以上的自動化開關,即將該饋線定義為「自動化饋線」。
專家認為,標準寬鬆,難以達成停電時快速隔離故障區段之效果。經濟部宜檢討饋線自動化定義及加速智慧電網建設,以達成停電發生時,能自動檢測故障位置、快速隔離故障區段、縮小停電影響範圍及減短復電時間,提升電力系統韌性。
此外,二位調查委員發現,台電公司部分新設備運轉未久即發生故障,113年度因品質不良、施工不良、絕緣劣化等因素導致停電案件達1191件。
以113年7月9日大金門地區停電為例,肇因為塔山電廠新安裝比壓器設備使用未滿一年即故障,並因電網保護設定不良等多重因素,而導致4萬703戶停電。委員促請經濟部督導台電公司進行系統性分析,檢討設備品質管理與查驗程序,防杜同類事件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