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從假日急症中心,看見醫療政策的「棋子治理」與系統失能

近日,健保署與各縣市衛生局推動「假日急症中心(Urgent Care Center, UCC)」政策,宣稱可分流第五、六級急診病人,紓解醫學中心急診壓力,並「參考日本經驗」,於週末假日運作。
然而這項政策甫公佈,便被批評政策規劃過於理想化、未評估基層負荷,並再度展現決策者「忽視前線現實」的制度老毛病。這正是一場典型的「棋子式治理」:上位者自以為鋪定出一盤好棋,卻忘了每一顆棋子不是無感的木頭,而是有血有肉、有專業有情緒的第一線醫療工作者。
根據現行分級醫療制度,第四、五級急診病人理當由基層診所或中小型醫院處理,而這些機構本就負擔相對較低的急診收費,設施也多半足以應對輕症。政策規劃者卻無視這一層已有的架構,再設立一個名稱不同、定位重複的「假日急症中心」,無異於畫蛇添足。
再加上健保體系的惡例在前,多有醫師嘲笑此為「今年給獎勵、明年沒獎勵、後年列入評鑑條文」的壯士政策。從「試辦」到「常設」,從「誘因」到「制度義務」,這樣的行政滲透路徑在台灣醫療政策中早已見怪不怪。
或許這真是參考國外經驗,那麼更該正視:日本的 urgent care system 背後是完整的社區照護體系、分級轉診制度與財政補償機制,而非一紙公文、數名志願醫師便可全面上路。急診壓力的根本問題從來不是「病人太多」,而是「病人留不走」:醫院床位短缺、護理人力流失、社福轉銜機制斷裂,導致急診成為高齡、重症、等待收治者的停靠港。一旦病人無法順利入院、出院、轉院,急診就會被堵塞,無法流通。在此背景下,設立假日急症中心固然有其意圖,但若未同步強化後端機制、未明確界定責任準則,只是將同樣的壓力換個包裝、轉嫁他人,將使原本疲憊的基層醫療體系再度遭受掏空。這不叫「協助分流」,這叫「惡化流失」。
當決策者談「戰備醫療韌性」,第一線卻在抗議「平日都缺人、護理都不夠,還要假日來支援」,這種反差令人憂心。若非病患與醫師都對現狀早已失望,這種帶諷刺意味的冷嘲熱諷不會如潮水般湧現。我們應該問的不是「為何醫護反對」,而是「這套制度還值得誰來相信?」醫療體系不是棋盤,醫師與護理師也不是任人調度的棋子。
假日急症中心這項政策的真正問題是它根本建立在錯誤的命題與錯估的條件之上。當政策慣性將所有難題都往下轉嫁、將所有風險都丟給現場人員,整個體系最終只會更疲軟、更失靈。重新評估該有的醫療投資,改善醫護人員待遇,才有機會挽回第一線醫療人力的不足。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