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冰冷怎麼辦?中西醫教你從生活、飲食改善

手腳冰冷的困擾怎麼解?中、西醫均強調循環及身體能量,主張少食生冷、飲食不過度刺激,由外而內,從根本改善手腳冰冷的問題。醫師推薦,花點時間訓練肌肉,是最有效的改善手腳冰冷的方式。

陸子初/台北報導
2022/12/24 10:02 2022/12/27 11:09
如何改善手腳冰冷?中、西醫都主張不需刻意進補,醫師指導如何增進身體自行產生能量(如,鍛鍊肌肉),改善手腳冰冷的問題。圖/shutterstock

夜裡冷到睡不著,翻個身又被自己冷醒,睡眠品質低落,心情也盪到谷底。台安醫院家醫科主任羅佳琳醫師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吳佩芸醫師從中西醫角度談手腳冰冷,都主張不需刻意進補、少吃生冷、飲食不過度刺激,此外,除了透過衣物、暖暖包、泡湯等方式,也教我們如何增進身體自行產生能量,改善手腳冰冷的問題。

為什麼會手腳冰冷?西醫怎麼看?

台安醫院家醫科主任羅佳琳醫師指出,人體的能量靠溫暖的血液帶到全身,如果溫暖的血液如果沒辦法順利流動,無法送到末梢,就會感覺手腳冰冷。

台安醫院家醫科主任羅佳琳。圖/羅佳琳醫師提供。

羅佳琳從西醫角度認為手腳冰冷可能因為天冷血管收縮(暫時送不到)或是血管真的塞住(所以送不到),可能分為以下原因:

  1. 心血管疾病:三高族群、糖尿病患者因心血管狹窄、小血管阻塞導致末梢循環變差,首要之務是處理三高問題。
  2. 雷諾氏症:因自體免疫問題,天冷時血管收縮得厲害,病人肢體末梢會呈現紫色,常伴隨血管發炎。
  3. 甲狀腺功能低下:校正後會改善。
  4. 情緒:緊張時交感神經興奮,血液會集中到軀幹,手腳就會冰冷。
  5. 貧血:患者會感覺寒冷、頭暈、虛弱。
  6. 產熱能力不足:雖然人體有棕色脂肪可以產熱,但棕色脂肪會隨著年齡漸少,所以可以藉由強化肌肉增加產熱能力,因此肌肉量少的人產熱能力不足,較易感覺寒冷。

為什麼會手腳冰冷?中醫怎麼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吳佩芸醫師也有相近的看法,她指出,如果身體沒有足夠的能量將血液推到四肢末梢,或者如果有血瘀、痰瘀及氣機鬱結等阻塞血管,導致血液無法順利通過,就會造成手腳冰冷的問題,一般在女性、長者及體質較虛弱者中較易發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吳佩芸醫師。圖/聯合醫院提供。

因此,從中醫角度,手腳冰冷可分為兩類:

1. 能量不足:體質較虛寒,身體沒有足夠的能量,把血液輸送到四肢末梢。
2.通路阻塞:因飲食、生活習慣、壓力,造成血瘀、痰瘀及氣機鬱結所致。

吳佩芸指出,寒性體質者陽氣較弱、能量較少,容易手腳冰冷。但現代純粹寒性體質的人已經很少,反而是寒熱夾雜居多,這是因為現代人大多晚睡、工作壓力大、喜食冷飲、甜食及刺激性食物所導致。

吳佩芸也提醒,當手腳冰冷伴隨心悸、嘴唇冷到發紫,指尖末梢顏色變深變紫、常頭暈甚至冷到四肢麻木者,建議先至家醫科或心臟內科就診,可避免急性症狀發作延誤就醫,待確認病情後,可透過中西醫合併治療,來改善手腳冰冷的問題。

手腳冰冷如何改善?西醫怎麼看?

羅佳琳醫師從生活、飲食等方面談改善手腳冰冷,並可分為兩個類別:

由外阻絕寒氣:

  • 保持環境乾燥:濕度會增加寒氣,最近天氣濕冷更應認真除濕,濕度降下來就不會那麼寒冷。
  • 衣著保暖:圍巾、高領、帽子、襪子都有效,洋蔥式穿著讓空氣形成隔絕層,可以保溫,注意有時穿太多流汗,濕氣反而容易悶在身體。

由內產生熱能:

  • 飲食注意

少吃水果:水果偏寒、偏甜,會讓身體囤積濕氣,現代人普遍運動不足,日曬不足,濕氣更難散,身體會冷掉。

多吃香料:台式料理常用的蔥薑蒜,西式料理常用豆蔻、茴香、羅勒、咖哩、黑胡椒等香料都很暖胃;辣椒過度刺激腸胃,不建議多吃。

  • 泡腳、泡湯有效,可考慮使用市售泡腳包、泡湯包,比泡熱水更有效。
  • 按摩、熱敷有一定效果,注意不要燙傷自己。
  • 鍛鍊肌肉,是羅佳琳最推薦的方式

羅佳琳認為,少吃水果、多吃香料有助於改善手腳冰冷,身體要加熱,不一定要吃肉,雖然吃紅肉對貧血有幫助,但三高患者吃太多肉並不好,羅佳琳說,脂肪雖然也有保護的作用,但是只能防寒,並沒有生熱效果,飲食「如果沒有搭配香料,生熱效果並不好,如果多吃香料,吃素者也可以暖身」。

但比起上述方式,羅佳琳以自身經驗強調,「從外面加熱,但都加不上自體發熱」,她推薦,花點時間訓練肌肉,是最有效的改善手腳冰冷的方式。羅佳琳說,過去自己也有手腳冰冷問題,經常夜裡冷到醒來,試過很多產品,但是「一離開(停止使用)就失去效果會令人感覺沮喪」,自從三、四年前開始重訓,「我自己以前也需要電熱毯,因為真的覺得冷,可是肌肉練起來以後差非常多,現在冬天睡覺已經不再需要電熱毯了。」

手腳冰冷如何改善?中醫怎麼說?

吳佩芸醫師則從治標、治本兩個方向,談如何改善手腳冰冷問題。

1.治標:注意保暖

善用暖暖包:敷在丹田後腰效果加倍。建議貼在肚臍以下丹田位置及後腰處,透過溫暖這兩個部位把氣補進去,身體會暖起來。注意需隔著衣服貼,避免慢性灼傷,且只需貼半小時即可換位置貼。

頭頸部保暖:頭部、耳朵沒有做好保暖,陽氣易散,建議帶毛帽,連耳朵一起蓋住。脖子受寒、血管收縮,血液無法上傳到頭部容易頭暈、頭痛,可用圍巾保暖。

足部保暖:在室內也要穿襪子。寒氣始於足,腳步也是距離心臟最遠的地方,陽氣不容易到,所以要保養好,身體才不易受寒。

2.治本:飲食、生活調理

少吃生冷食物:生冷食物消耗身體能量,產生痰瘀、血瘀。生菜、生魚片、手搖飲要少吃;如果喜歡吃水果,建議一天約吃拳頭大小量,不要冰過、白天吃。

進補要小心:容易口乾舌燥、睡不好、多夢、焦慮、有蕁麻疹皮膚搔癢者,不適合吃麻辣鍋、羊肉爐、薑母鴨;建議可吃牛肉湯、山藥紅棗雞湯等食物溫補。

泡湯、泡腳:《本草綱目》記載,艾葉可溫中、逐冷、除濕,能保暖、對女性也好。可用艾葉加水煮沸後調和成40度水泡腳,泡15分鐘即可,泡太久不會比較好。如為長者、孕婦、心血管、糖尿病、身體虛弱者,時間要縮短,有傷口、濕疹,建議不要泡。注意汗水務必擦乾、穿好衣服再出來,將陽氣留在身體裡,也避免溫差導致感冒。

穴位按摩:推薦日常自行按摩合谷穴、湧泉穴。

圖片設計/佳佳。

合谷穴:位於手背,食指、拇指交接處,可增加全身氣血循環,循環好,氣補進去體內,手腳比較不會冰冷。

湧泉穴:位於足心,具有補腎效果,除了徒手按摩也可用腳踩踏高爾夫球、網球,輕鬆有效。

圖片設計/佳佳。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