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網路長者負面用語「詐騙」奪冠 高齡駕駛、讓座通通上榜
      每個人都會變老,但我們希望社會如何看待老?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今(4)日與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網路溫度計 DailyView》共同發布「網路高齡負面用語調查報告」。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公關組長劉容谷強調,這份研究並非針對特定高齡新聞事件的回應,而是希望透過語言觀察,讓社會重新思考「變老」的意義與態度,彼此學習成為一個更有溫度的社會。
「高齡駕駛」與「詐騙」成兩大標籤 語言偏見放大年齡歧視
根據弘道基金會與大數據公司透過AI語意分析與情緒判定技術,觀測2024年7月至2025年7月間,新聞與社群中與高齡者相關的語彙。結果顯示,「高齡駕駛」與「詐騙」是最常出現的負面語句。
劉容谷表示,許多詞彙,原本屬於中性描述事件的詞彙,在輿論中卻被貼上偏見標籤,使「老」被簡化為問題的代名詞。像是近年「高齡駕駛」事件頻繁被報導,輿論多聚焦於風險與管理問題,卻忽略了這也涉及長者的自主權與尊嚴。「當社會談高齡駕駛時,焦點往往放在『危險』與『剝奪』,但對長者而言,駕駛代表的不只是交通,而是一種自主與生活掌控感。」

「『長照悲歌』的敘事容易讓人覺得老化就是悲劇。」劉容谷說,新聞報導常從制度與風險角度切入,將高齡者視為「需被管理的群體」或「公共風險來源」;而社群上則更情緒化,充斥「倚老賣老」、「老人味」、「長照悲歌」等帶有貶抑意味的用語。整體而言,高齡者在媒體與社群中普遍缺乏主體性與正面價值的呈現。
劉容谷指出,許多標籤其實源自誤解,像是之前在一場長者的活動中,劉容谷問出席的小朋友感受心得,小朋友說「老人都有老人味」當場覺得很尷尬,但孩子接著說「跟我阿嬤身上一樣很香,很親切」,這提醒我們老人味是我們大人被新聞、社群所影響,漸漸定義成為負面的形容。

媒體刻板印象強化偏見 「老」不等於弱勢
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林福岳指出,老人形象長期在媒體中被描繪為「弱勢」、「受害者」或「社會問題的來源」。這些用語雖反映真實事件,但問題在於「都」這個字的泛化效果
「當媒體不斷重複報導『老人被詐騙』、『老人暴衝』,觀眾就會潛移默化地認為所有老人都如此,形成集體偏見。」林福岳呼籲,對於媒體的報導語言與敘事框架需要重新檢視,不是否認事件存在,而是要避免以單一特質代表整個族群。
銀行金融服務是看見「需求」而非「年齡」
台北富邦銀行資深協理楊雅媛表示,銀行在設計服務時,會針對不同客群進行溝通設計,觀念是「掩飾性服務」,不讓對方感覺被特別對待,而是在不著痕跡中提供協助。
「就像發現路人拉鍊沒拉時,我們不會大聲指出來,貼心的方式是幫忙遮蔽後輕聲提醒。」楊雅媛舉此例說明,為高齡者或身心障礙者設計金融服務時,也應秉持同樣態度,讓對方在安全與尊重中獲得協助,像是在設計服務文件時,提供更詳盡的說明與圖示輔助,重點不在「看見年紀」或其他標籤,而在於「看見需求」。
楊雅媛也指出,根據主計總處第二季統計,遭詐騙人數最多的年齡層其實是18至29歲,隨著年齡增加,受騙比例反而下降,「只是這樣的數據往往不被強調,讓社會誤以為高齡者最容易受騙。」

從語言出發,讓社會更有溫度
弘道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表示,聯合國推動「2021–2030健康老化十年」以來,改變社會對老化的看法已是全球趨勢。李若綺強調,改變語言,就是改變態度。當社會學會用平等與尊重的方式談論老化,每個人都能安心變老,也能被溫柔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