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手機管理政策未明 教師與家長誰該負責?

台灣中小學生手機成癮問題日益嚴重,教育部2023年調查顯示,國小學生有智慧型手機比例為59.7%、國中生87%、高中職生91.8%。但教育部酌修「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一再延宕,各級學校在實務操作上自訂管理辦法,相關身心健康與校園管理衝突頻傳,教師和家長間的責任歸屬也成為爭議焦點。
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解決學生網路成癮問題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嘉科實驗高中校長林怡慧指出,家長對孩子未來手機的使用模式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但很多家長自己也是手機成癮者,學校可以透過親師溝通、親職教育的機會來影響家長,讓他們了解陪伴孩子、與孩子對話是很重要的。
也有專家強調,學生自律、家長管理與學校規範三者缺一不可,僅靠教師單方面管理難以奏效。
目前,部分學校如私立南光中學已實施嚴格管理,要求學生每天到校後統一上繳手機,違規者將被記過處分。然而,學生以「AB機」規避規定的現象屢見不鮮,校方坦言,違規記過最多的往往與手機有關。不少學生在校禁用手機後,回家反而過度使用,家長也難以有效管控。
有醫師觀察指出,求診學生平均每日使用手機4至6小時,甚至更久,部分學生因上課期間無法使用手機,放學後反而出現報復性過度使用。
面對困境,教師普遍反映,不應將手機保管責任完全推給學校與第一線教師,家長也需承擔相應管理責任。如嘉義高中推行「手機袋」制度,學生上課時須將手機放入專用袋,下課方可取用,並配合違規即通知家長的措施,獲得師生肯定。
此外,有專家建議學校課程應納入數位公民教育,協助學生建立健康的手機使用習慣,並提升自控力與數位素養,讓科技成為學習的助力而非障礙。
世界各國校園手機管理政策呈現多元模式,主要可分為「全面禁用」、「適度限制」與「自律引導」三種做法,反映不同國家對學生手機使用的價值取向和教育策略。
歐洲多國推行全面禁用
法國自2018年起實施中小學生全面禁用手機政策,學生從進校門起手機即被沒收,旨在提升課堂專注力與減少網路霸凌,政策獲得約80%家長和教師支持,且學校秩序與學習效率明顯改善。荷蘭自2024年起推廣手機禁令,甚至延伸至小學,研究顯示學生課堂分心減少,社交互動增加。義大利、希臘則允許學生帶手機上學,但禁止課堂使用。比利時部分地區及匈牙利也實施校園手機收繳措施。
美國各州政策不一,趨向限制與彈性管理
美國約76%公立學校對校園手機使用有一定禁令,部分州如佛羅里達全面禁止課堂使用手機,甚至延伸至全天禁用。加州則開放學校自主制定管理辦法,例如洛杉磯學區採取手機交出並通知家長的方式,聖巴巴拉學區設置「手機旅館」讓學生下課時使用,強調學生自律。社會安全考量使部分家長與學校保留手機作為緊急通訊工具的彈性。
日本則採取彈性管理與數位禮儀教育
日本未全面禁止學生攜帶手機,強調透過數位禮儀教育培養學生正確使用手機的習慣,部分地區公立學校已允許學生在校內使用手機。
澳洲部分州份全面禁用手機
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等五州公立學校已全面禁止學生使用手機,昆士蘭州也將於近期實施類似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