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豪雨後類鼻疽增4例 屈公病增2例中國境外移入

類鼻疽本周近期新增4例,自樺加沙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之類鼻疽本土病例累計4例。此外,屈公病增加2例境外移入,皆有中國旅遊史。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今(21)日表示,今年累計有68例類鼻疽本土病例,以高雄市50例最多,其次為台中市10例,年齡65歲以上及50至64歲者最多。
風災後類鼻疽疫情增4例
近日全台受到氣候影響,部分縣市大量降雨。曾淑慧提醒,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及腸胃炎等傳染病發生風險會增加,呼籲民眾雨後清理環境時請落實「裝備保護、飲食保護、清潔保護」避免傳染病。
曾淑慧表示,因應花蓮縣類鼻疽之檢驗需求,疾管署積極輔導該縣具檢驗能力之醫療院所加入在地檢驗網絡,提升地方檢驗量能。除花蓮慈濟醫院已為類鼻疽認可檢驗機構外,門諾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也順利輔導成為該縣第2及第3家類鼻疽認可檢驗機構,可共同加入類鼻疽檢驗工作。
疾管署指出,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週,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此外,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提醒民眾須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
屈公病增2例境外移入 有中國潮州旅遊史
此外,屈公病本周新增2例中國境外移入案例。曾淑慧表示,本周2例屈公病為金門縣案例,2例為同住家人,10月初到中國廣東省潮州旅遊,10月9日起陸續出現發燒、關節痛、紅疹等症狀,於10月14日至醫院就診,經採檢送驗後確診。2名個案均已痊癒,將持續監測至11月6日。
「中國7月屈公病疫情爆發後已累積近2萬例,最新一周有2086例新增病例。」曾淑慧指出,台灣目前累計28例個案,全部都是境外移入個案,提醒民眾,目前全球屈公病疫情持續,主要分布於江門市,其次為佛山市、深圳市及廣州市,另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泰國、菲律賓及印尼等國亦報告病例;非洲之模里西斯共和國及肯亞等國亦發生病例。
曾淑慧說明,屈公病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潛伏期為2至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可傳染期),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症狀持續3至7天。新生兒、65歲以上年長者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是感染屈公病後易併發重症之高風險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