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淨零台灣2》批4成中小企業未轉型? 官方應找出問題出在誰身上

紡織是高耗能產業,遇上注重環保的歐洲國家,就會被要求要提供ISO14001(環境管理)認證。企業申請一次就要9千美元(約28萬台幣)三年一期,包含證書費、檢測實驗室成本、審核工作費用外,每年還要再繳年費。

林子頊/台北報導
2022/12/11 10:00
背負沒有淨零轉型決心的中小企業,道出難以承受之苦。圖/取自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粉專

編按:今年6月,歐洲議會通過世界首例俗稱「碳關稅」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預計明年上路,2027年將全面把關進口產品生產過程的排碳量,逼著全球加速啟動淨零變革。日前,一場論壇上,官方指出我國有4成中小企業尚未啟動轉型,認為中小企業認知及行動力落差甚大,但官方沒想到的是,大企業是否已經啟動轉型以帶動總體產業鏈?轉型資金如何分配運用?

目前全世界197個國家,包含台灣已有135個國家宣示2050年要達到淨零目標。但,台灣淨零口號喊得比腳步挪得快,不單轉型的重要角色「綠能」目標難達成,連帶動轉型政策的「預算」都沒列出,加上企業轉型最重要的碳盤查也沒有被強制要求執行,讓缺乏資金、人力的中小企業想動也動不起來。

根據中華開發金調查,目前仍有4成中小企業目前對淨零轉型還無任何作為,約6成認為產業資源或輔導不足,且內部無相關專業人才,難配合綠色供應鏈進行減碳行動;此外,近9成業者希望政府或金融業提供優惠融資專案,投入轉型資金。


環評認證費用過高  中小企業多無法負荷

事實上,早在碳關稅定案之前,台灣已有部分中小企業像紡織、電子產業被供應鏈趕鴨子上架,要求要先提供環評認證,才給訂單。某成衣廠主管A(化名)說:「企業多短視近利,申請環評認證很貴且過程繁複,一定要擠出專責部門當公證行的對口,否則很難執行。」

以紡織來說,做原物料抽紗、染整、水洗過程都是高耗能又高污染的步驟,遇上注重環保的歐洲國家,就會被要求要提供ISO14001(環境管理)認證。企業申請一次就要9千美元(約28萬台幣)三年一期,包含證書費、檢測實驗室成本、審核工作費用以外,每年還要再繳年費。

A說,除了環評認證,歐美也重視品質,一定會另外要求OEKO-TEX(測試紡織及成衣製品影響人體健康)認證,否則完全不給單。OEKO-TEX申請一次約3千歐元(約9萬6台幣),有效期限一年,證書申請展期要繳工本費,且大企業每3年又要再重新檢核。此外,還要抓5千歐元加入BCI(良好棉花發展協會),取得棉花合格標章。

「中國大陸發現企業沒有遵照一些指定的環評規定,會給你斷水斷電,但台灣沒有這種硬性要求。」A說明,中小企業本身經濟規模與預算都有限,加上低階產品利潤不高,若中小型成衣廠不接國外訂單,就不可能主動做淨零投資。


政府轉型政策「虛」 起步慢又未考量預算

台灣要走上淨零,工業製造部門啟動轉型是大關鍵。根據國際能源總署調查,台灣2019年碳排總量是全球第22名,其中5成以上來自工業製造。經濟部工業局壓力龐大,趕在今年10月,以國發會3月頒布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作為基礎,另行公佈「製造部門2030淨零轉型路徑」。

「國發會版本有說要投入9千億推動,雖然細部措施像氫能應用研發費多少沒有列,但至少有預算出來,但這份製造部門資料對預算隻字未提。」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認為,預算與監督機制不透明,不利各界檢視花費、施行進度,政策若缺乏滾動修正遑論要落實目標。

「我們估9千億當中約2千億是在工業使用,但『第二期製造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又提到2021到2025年投入經費僅85.6億。」趙家緯認為,現在各部門都想為淨零做點事,卻缺乏政策、資源整合,會讓企業不知道要遵循哪個政策訊號,索性不做。

趙家緯指出,訂定製造部門轉型策略不只是工業局的責任,內容還涉及能源局與國營事業管轄的能源與電力;國科會主責的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發展;環保署主導的資源循環再利用及綠色採購指引,以及金管會轄下的綠色金融等,非常需要仰賴各部會溝通。

「不過,中小企業排碳多為用電產生,用電大戶每年都會向能源局申報用電量,從台電電費單就能初估排碳量。」趙家緯說,減碳管理法從2015年就上路,企業減碳從那時就是法定義務。即便政府政策須滾動修正,無任何作為的企業也應自我檢討經營風險,了解為何脫隊。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