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灣偶戲藝術寫歷史 臺博館出版系列叢書

「臺博偶戲館藏系列叢書—偶藏韶光」第一冊將戲偶按照性格特色分類,展現戲偶生動的彩繪雕刻、巧妙機關設計、精緻刺繡做工。第二冊呈現戲齣、偶頭、戲服、動物偶、樂器、戲箱道具,及戲偶風格演變、製作修補內幕。

陳賜哿/台北報導
2023/08/29 09:04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以「珍偶入台博 西田賜祥福」一劇為新書發表會揭開序幕。圖/陳賜哿攝

國立臺灣博物館發表「臺博偶戲館藏系列叢書」第一、第二冊新書發表會,兩冊新書展示臺博館逾萬件偶戲藏品中,400餘件西田社捐贈的精選戲偶圖錄。系列叢書的出版,見證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在民間藝術長期耕耘,終於開花結果的時刻。

與較大型偶戲演出的「金光戲」不同,西田社保存的偶戲是較為傳統,保留古典偶戲文化風格,是早期戲偶文化與民間觀眾互動的大成。

「臺博偶戲館藏系列叢書」中有介紹動物偶的製作機關巧妙。圖/陳賜哿攝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於11985年成立,開知識份子關懷傳統戲曲文化之風,在草創初期,當時社會風氣對藝人以「戲子」稱呼,對台灣傳統戲曲多所鄙薄,視之為不入流、難登大雅之堂的民間小技。為凸顯傳統戲曲文化對台灣的貢獻與珍貴,西田社以陳金次、李鴻禧、楊維哲三位台大教授為首,發起成立西田社,是台灣第一個關懷布袋戲的民間團體,為本土布袋戲留下珍貴的歷史紀錄。

西田社為新書出版帶來這齣「珍偶入台博 西田賜祥福」,足見偶戲精妙文化。圖/陳賜哿攝

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表示,台灣偶戲藝術可謂集多種藝術形式於大成,除了作為宗教、民俗、娛樂表演之外,更是融合多種傳統工藝設計的結晶。本次發行的兩冊「偶藏韶光—從野台走入大學的西田社」及「偶藏韶光—承先啟後的臺博館」,主要介紹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捐贈予臺博館的偶戲文物精選,讓大家更了解台灣要保存和注重的文化。

台灣民眾對布袋戲並不陌生,但對於偶戲的身世,可透過臺博館新書了解。圖/陳賜哿攝

「臺博偶戲館藏系列叢書—偶藏韶光」第一冊將戲偶按照性格特色分類,展現戲偶生動的彩繪雕刻、巧妙的機關設計、精緻的刺繡做工。第二冊從「布袋戲班視角」和「博物館視角」切入,分別呈現戲齣、偶頭、戲服、動物偶、後臺樂器、戲箱道具,以及戲偶的風格演變、製作修補等內幕。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董事長陳榮祥及創辦人李鴻禧、楊維哲、陳金次等人共同分享對布袋戲的特殊情懷和記憶,並強調「文化資產公共化」的重要性,期待未來透過虛實整合,與產業發展結合,讓傳統藝術文化紮根。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