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傳承》家族企業接班不再只有一條路 專家揭成功傳承三大關鍵
在家族企業世代交替的關鍵時刻,接班不再是「把位子留給孩子」的單一路徑,而是涉及治理、法律、財管與跨代溝通的全方位工程。台灣董事學會協會舉辦「成功接班的多元途徑」高峰座談,邀請LGT皇家銀行亞太區執行董事林彬彬、萬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人黃帥升、中信家族辦公室副總經理周剛毅,集結國際財管、法律、家族辦公室領域的三位專家,共同探討家族傳承成敗的三大關鍵:治理架構、法律工具、跨代溝通。
座談一開始,主持人張明輝就直言,在多房、多支家族結構普遍的台灣,如果沒有共識,家族企業很容易在股權分散中失去控制權。他強調,傳承必須從族治理、董事會治理、接班團隊的養成三件事著手,任何一步缺席,都可能讓企業在關鍵時刻失速。
一、工具有了,但共識沒有——法律架構只能解決「表面問題」
對家族企業而言,股權是穩定經營權的基礎,但法律專家黃帥升提醒,「工具再多,都不能取代治理。」
黃帥升指出,台灣許多家族企業最大的風險不是獲利能力,而是「經營權的不穩定」,大量案例顯示,只要家族內股權分散、溝通不足,就可能讓外部勢力趁虛而入。他舉例,董事會對立、派系分裂、創辦人高齡卻未立清楚權限安排,甚至可能出現「被申請監護」而喪失控制力的情況。
他強調,常用的治理工具如股東協議、表決權拘束、家族信託、閉鎖性公司、特別股等,雖然能減緩股權外流或決策混亂,但真正難題在於「家族成員角色不同、利益不同」,必須透過制度化溝通凝聚共識。「家族治理,不只是把股票放在保險箱裡,更要讓每個人知道自己是誰、該做什麼。」
二、股權不整齊、接班延遲——家族辦公室揭真實案例警訊
中信家族辦公室副總經理周剛毅分享,家族企業最常遇到的兩個問題是:「不了解工具、不知道怎麼挑接班人。」他以實際案例指出,一名86歲的企業主因多年遲遲未移轉股權,導致下一代持股從60%一路被稀釋到只剩10%,最終不得不與外部勢力合作,甚至被迫放棄經營控制權。這種案例在台灣並不少見。
周剛毅提醒,台灣接班世代普遍「晚熟」,下一代晚出社會、晚結婚、晚進企業,導致接班時間比上一代更晚,「創辦人再不提前布局,時間會比他們想得更快。」
他強調,穩定傳承必須靠三大工具配合:一、家族信託:避免股權外流、避免兄弟姊妹各自出售持股。二、閉鎖性公司:防止股權被外部收購,確保家族控股穩定。三、家族辦公室:協助跨國資產、稅務、投資與治理整合。
但周剛毅也提醒,工具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讓家族能做出一致決策」。
三、國際觀點:真正的接班能力不是管理,是溝通
擁有超過30年家族企業傳承經驗的林彬彬則指出,亞洲家族企業最大困難不是法律或財務,而是「不敢談、不會談」,「很多創辦人一輩子都活在『生存模式』,他們很難想像自己不在時的世界,所以抗拒談接班。」
他分享歐洲家族的治理經驗,成功的家族普遍將核心資產放入法人架構,以專業董事會負責公司營運,家族成員不會因血緣自動獲得要職,而是透過長期培訓與評估。
林彬彬特別強調跨代溝通的重要性,「第二、三代對家族企業往往同時『愛』與『矛盾』,他們不一定想進公司,也可能想開創自己的事業。因此接班不能只有一種角色,而要提供多元選擇。」他認為,接班不是逼下一代進公司,而是協助他找到能為家族貢獻的角色。
傳承不是儀式,而是工程
張明輝指出,家族企業的成功傳承,不再只是等待接班人,而是必須建立長期治理工程,包括家族治理、董事會治理、法律工具、接班進程與跨代溝通。「接班不是一個人要做的事,而是整個家族一起做的工程。」
在台灣家族企業陸續走入第三、四代傳承階段時,專家提醒,接班不再只有一條路,唯有及早規劃、建立共識、專業治理,家族企業才能在下一個世代持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