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動手機集中管理新制 攜手打造兒少安全數位環境 預計9月上路

為因應兒童及少年日益增長的網路使用需求與潛在風險,教育部近日研議修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預計自今年9月新學期起正式實施「學生手機集中管理」新制,高中以下學生進入校園後,手機原則上需統一集中保管。
教育部長鄭英耀14日在「攜手共護網路新世代」記者會中表示,詳細實施辦法將於近日對外公告。
教育部表示,根據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調查,113年度我國兒少每日平均上網時間已達3.96小時,首次接觸網路年齡從8.7歲下降至7.1歲,3C產品與兒少生活的連結愈發緊密。然而,過度依賴網路恐造成網路成癮、暴露於不當內容、影響學習與心理健康,甚至增加網路霸凌與私密影像外流等風險。
教育部指出,兒少數位風險防治已是全球共識。法國自2018年起即立法禁止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紐西蘭於2024年推動中小學禁手機政策,澳洲與美國多州也紛紛採取行動。臺灣此次政策與國際趨勢一致,強調「理解與陪伴」的重要性,而非單純禁止。
鄭英耀強調:「讓孩子在數位世界中健康成長,需要政府、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協力合作。這次政策核心在於建立正確使用科技的觀念,而不是否定其價值。」
為強化實施效能,教育部聯手數位發展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地方政府、學校代表、電信業者與專業機構,推出四大支援措施:
1.免費數位工具包:整合多項實用工具,協助家長管理孩子使用3C產品的時間與內容,並提供圖解手冊與教學影片。使用資源可透過官網下載([https://gov.tw/bLU)。](https://gov.tw/bLU)。)
2. 強化家長數位素養與親職教育:透過家庭教育中心、社區大學等管道,提供相關課程與講座,提升家長對網路風險的敏感度與應對能力。
3. 整合學校資源深入校園宣導:結合家長會與親師座談,推廣宣導資源,並提供親子溝通、軟體安裝等實務支援。
4. 結合社會資源擴大防護效能:攜手iWIN等專業團體進校園舉辦講座,並與三大電信業者合作,提供家長於指定門市進行手機設定與安裝服務,提升家長實務操作能力。
學生與家長對於手機集中管理政策意見分歧。根據學生團體調查,國中生意見分為贊成與反對兩派,而高達九成高中生表達不認同。然而,也有多個教育團體表達支持,認為此政策有助於改善學生專注力與校園學習氛圍。
教育部重申,本次行動方案的精神並非「禁用」,而是透過管理與引導,促使學生在校園中更專注於學習,家長與師長則能在課後提供適當引導。未來將持續蒐集各界意見,調整配套措施,確保政策能落實於各級校園並獲得家長與學生的理解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