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宏專欄 】「無重要性」的「敗亡病毒」上身了嗎?

台海兩岸今日之局到底要如何從「大歴史觀」的眼界來定錨?是個重大的考驗

楊憲宏(資深媒體人、人權活動家、公衛碩士)
2022/10/11 14:41 2022/10/11 14:59
台灣命運在歷史上被詮釋、竄改,而今人民在面對大議題上卻只剩藍綠對決。圖/取自台灣歷史博物館粉專

台海兩岸今日之局到底要如何從「大歴史觀」的眼界來定錨?是個重大的考驗,從2022年一直到2030年是個「超越大瘟疫(beyond the pandemic)」的「後全球化」(post globalization)時代,是全球「共筆未來」(Collaborative Writing for the Future )的重大時刻。可是,看樣子,中國與俄羅斯一樣準備鎖國缺席,而台灣也「被拖累」,並無大志「爭一時」(seize the moment)的打算。

憂時的台灣公共知識份子,最近有反省這樣的「空過格局」,提出了尖銳的批判,而黃仁宇所著的萬曆十五年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 ),成了對照組。作家吳曉波著《當商業開始改變世界》的書中,對《萬曆十五年》的解讀成了關鍵的「板機」。

黃仁宇在書中直指「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這段話,説的是明朝,可是用在批判當今共產政權中國,似乎也剛剛好。

一位憂鬱的台灣企業家在讀過黃仁宇「大歷史觀」之後,改寫了這段話,敍述了當今台灣的問題。「在此新技術、新地緣政治、新經濟結構快速流動的世界,在這個小島上的國家與人民之間,全憑單一政黨用簡單的藍綠對立,抗中保台,簡單而粗淺的原則來治理國家,而法律更在立法院一黨獨大的狀態無法辯證的情況,則其民主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其危機就是政治不再是「眾人之事」,口號治國的結果將是從政者將自己搞成「無重要性」(No Significance)。

十分諷刺的是海峽兩岸的制度南轅北轍,一個民主,一個獨裁,可是在歷史的發展軸線上,卻有著「東方專制主義」的原地踏步空轉輪迴的相似性。


作家吳曉波更進一步切入,”而帝國「無大事可敘」,暗合的是一種無進無退、休眠般的「超穩定結構」。在地理大發現和文藝復興運動已經到來的時刻,地球上人口最多、經濟體量最大的帝國卻毫無進步的生機可言。黃仁宇以細膩的筆觸呈現了種種的細節,從廟堂上的勾心鬥角、後宮裡的杯水波瀾,到禮教的口水爭執及沿海邊境的剿寇行動,歷史如舞臺,定格於一時,各色人物隆重登場,無比地熱鬧,卻又寂寥得令人心慌。”
許多知識企業家看到這段落,無不驚呼,這哪裡是明朝,這是現今中國的症狀,而台灣似乎也有同樣的「感染」,只是表現方式不同。「歷史舞台,隆重登場;無比熱鬧,令人心慌」。有如莎劇「利查三世」的開場:「如今雖是令人不滿的冬天,在烙陽照射下,彷彿已屆盛夏。」這種錯把「冬天」,誤以為「夏天」的荒謬,正是史觀的無情透視力。而”「無大事可敘」,暗合的是一種無進無退、休眠般的「超穩定結構」”指的是,政黨不圖福民利國的計劃,將力量用在「統治術」,維穩政權,看來有各色人物登場,卻沒有「大事可敍」,有的只是口水、勾鬥,用現代語就是「八卦隱私」。這樣的吵吵嚷嚷成了整個時代的日常。明朝如此而亡,共產中國看來重蹈覆轍,號稱「自由民主」的台灣呢?

黃仁宇有意無意地給出了一個全球化的視角:「一五八七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

1587年其實已經是文藝復興的末期。自1400年起,黑死病(1347年起)一結束,文藝復興由地湧出,1450年古騰堡印刷術出版聖經、歐氏幾何成了家戶必備的工具。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米開朗基羅的傑作「大衛像」於1501年至1504年雕成。基督教神學家和修士馬丁·路德則在1517年10月31日張貼在德意志維滕貝格的諸聖堂大門上有關反對贖罪券的辯論95條提綱。到了1600年初莎士比亞已經完成四大悲劇中的三個。

而中國歷史在這二百年間,就全球史來說「沒有重要性」,問題出在哪裡?跟不上?還是不屑跟?今天的習近平共產中國,再次遇到同樣的困境,可是卻比明朝更加對抗,還認定是「西方的邪路」,只是有利益的技術,用盡方法偷搶拐騙。台灣則自滿於代工技術、裝配流程,朝野在「民主」少一點的「民王政治」上相互拉扯。

吳曉波用經濟史學家熊彼得的見解認為:「歷史學家鋪陳往事,最重要的任務,是把今人的立場解釋得合理化。」

黃仁宇自己的解釋是:「不斤斤計較書中人物短時片面的賢愚得失,其重點在將這些事蹟與我們今日的處境互相印證。」
都是一針見血的史觀堅持。歷史因反照當今現實而存在而議論。比較白話文的說法是「藉古諷今」。

從這個視角來看,中共根本是處於「明朝」進行式,也就是走在不可避免的亡黨亡國之路。1587年是個抽樣,明朝亡於1644年,是可預測的數年之後。今天的共產政權有如1587「無大事可敍」,而且看起來已經走入不可逆的惡性循環,世界真正要警惕的是,這個帝國會以何種方式崩解,不論什麼版本,應該都很血腥慘烈。而所謂幾年內將「武力犯台」,根本上,是一種「內部壓力外部化」心理防衛機制的自我催眠。而特斯拉大亨馬斯克說「為避免世界GDP崩潰」,他奇想「台灣應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更是因為他頭腦不好,錯誤投資中共,現在被套牢,病急亂投醫的離譜八卦狂想。

台灣目前也受到這種八卦狂想侵襲,不但國際有各種被中共綁架的「第五縱隊」在放話,台灣境內也一樣有很多言不及義的不分藍綠「瓦釜雷鳴」。

這是個亂世,也是個治世。拜數位時代全球化之賜,知識份子可以貫穿古今,亂與治呈現一種非線性(nonlinear)的糾纏存在。更有意思的是這決定在「心念」,更決定在「行動」。政治應是「以治領政」,而不是「政而不治」。從《萬曆十五年》的英文書名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 ,更可以鮮明看出「政而不治」的病理:「無重要性」(No Significance),光執政而無治理,整個朝代就「無重要性」。看到這樣史家如刀砍般的批判,面對著2022年的台灣地方大選,各方候選人還能睡得著嗎?該想想黨與自己是否「無重要性」?因為那是敗亡(in decline)的病毒上身。

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