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歲重披白袍 陳永興盼更多年輕新血加入 為台灣精神病患盡一份力

曾在65歲退休後創辦《民報》、為門諾基金會募款幫助不少偏鄉長者,如今的陳永興在74歲時重披白袍,為精神病患的照護而努力。

黃星若/專訪
2024/05/26 18:54 2024/05/28 14:17
74歲,陳永興醫師再度穿起白袍,為照顧精神病患而努力。圖/陳賜哿攝

「我常覺得自己好像還在大學時代,大學時想做的事,到現在還在做。」陳永興笑著這麼說道。

曾經因身處戒嚴時期對自由民主產生的憧憬,讓他致力於人權工作,平反二二八成了陳永興認為對台灣社會最大的貢獻;也曾經因為大學時期辦刊物時缺乏的言論自由,在65歲退休時一圓夢想,獨自募款辦了《民報》;而後幫助花蓮門諾基金會募款,9年來成立了日照中心、輔具服務中心、為獨居老人送餐、清潔等等,照顧了不少偏鄉長者。

而今歲數走到從心之年,現年74歲的陳永興再度穿起白袍,找回大學時期因學習台灣醫療史,被西方傳教士無私在台灣撒下醫療種子,被杜聰明、史懷哲的醫者仁心感動,因而想行醫救人的初心。

人生意外的轉折 74歲重披白袍

事實上,在這個年紀重新再回到醫院,是陳永興自己都沒想到的人生規劃。事情的起因,是因為朋友帶一位屏東精神科醫院負責人來找他,想請他幫忙找醫生,當時陳永興一口答應,想著全台有2千多個精神科,怎麼可能沒有醫生?

沒料到,找了半年竟沒有一個醫生願意赴任,許多人聽到得照顧住院病患、晚上得值班,紛紛打了退堂鼓,到了今年2月底,這間醫院原本的4位醫師竟然又走了2個,眼看接下來半年內面臨醫院評鑒,已是火燒屁股,陳永興決定:那就自己來吧!

於是今年3月起,忙碌的行程成了他的日常。每天清晨,從台88線驅車1小時到屏東,先前往病房巡視住院的4、50個病人,交代調整醫囑、改藥、照會職能治療師和心理師協助病人出院等等事宜後,緊接著趁中午一邊吃便當一邊開始一連串的會議轟炸;下午繼續投入連續20、30個病患的門診,再收進幾個新住院病人,也要接119送來強制住院的病患,待門診結束後重新進病房,處理新接住院病患的各項事宜。等工作終於告一段落,還得再坐1個小時車程回到高雄後,只剩吃飯洗澡的力氣,累得他只能倒頭就睡。

每天往返屏東高雄,忙碌的超人般行程,是陳永興如今的日常。圖/陳賜哿攝

感嘆社會型態轉變 盼上天給予體力和腦力面對

「我現在是全台灣最老的精神科住院醫師,兼任院長和工友。」陳永興自我打趣地表示,目前他一週有4天的時間待在醫院,唯一休診的星期三還得進台杏基金會,許多基金會在台北的活動,為了照顧病人只能暫時請假完全無法參加。

74歲的年紀,卻做著和40多年前不相上下的工作量,本身是虔誠基督徒的陳永興,現在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向上帝禱告:「主啊!求您賜給我健康的身體和沒有退化的大腦,讓我能夠有體力和腦力,去照顧沒有人要照顧的精神病人,阿們!」

而讓他感慨的是,40、50年前的精神科,和現在的大不相同,當時由於很多家屬無法負擔長期的治療,因此精神科最常見的是路倒的精神病患;而如今因為健保,對病人家屬來說經濟負擔減輕,路倒患者已不多見,最常接觸的反而是吸毒患者,且幾乎每天都會出現。

一回他收置一位吸毒病人,病患的媽媽前來找他談話,告訴他檢察官要起訴自己的兒子,陳永興連忙安慰這位媽媽,表示自己可以幫忙開診斷書給檢察官,或許可以讓她兒子強制治療,被判輕一點,但這名媽媽卻連忙回答:「我就是要拜託你不要開證明,讓他關到死不要回來!」

這樣的回答讓陳永興當場傻眼,也忍不住感嘆:疾病形態和之前不同還有解,但社會問題,真不是一個醫院一個醫生能解決的事。

老驥伏櫪 期待以自身精神帶領更多年輕醫師

雖說身邊很多朋友對於他在這個年紀重披白袍感到不可思議,也屬於他人生規劃中意外出現的新道路,但陳永興認為,自己到這個年紀還能實踐年輕時的理想,是一件很棒的事,更是上帝的恩典。

甚至針對現今社會的護理缺問題,他也想要找護理人員前輩呼籲,請60歲以上不用照顧小孩的已退休護理人員回來幫忙,因為護理領域很廣,許多工作其實是護理退休人員可以做的,或許可以為了當初的理想、為了初心回到醫療領域,他相信當知道自己還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時,就會是一股很大的力量。

擁有老驥伏櫪的心,但陳永興更希望的是,藉由自己74歲仍然在醫療崗位上努力的精神,不僅帶給病患、家屬希望,也能帶領更多年輕醫師,願意投入照顧對社會造成傷害的精神病患行列。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