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教師沒人要當 教團:重構久任獎金制度,取代綁約6年的服務限制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師資培育支持系統建言公聽會於7日舉行,討論偏鄉師資穩定性與教育資源分配問題。與會者提出調整師資資格、增進進修福利及跨部門合作等建議,改善偏鄉教育發展困境。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25/01/08 14:45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師資培育支持系統建言公聽會」7日於立法院舉行。圖/取自陳冠廷臉書

由RC教育基金會、中華民國瑩光教育協會、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等多個民間團體聯合舉辦的「《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師資培育支持系統建言公聽會」7日於立法院舉行。此次公聽會聚焦於偏遠地區師資培育及其發展問題,邀請來自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各地教育團體參與,共同探討如何解決偏鄉學校在師資穩定性及教育資源分配上的挑戰。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執行迄今已滿8年,教育部每年投入25億元的經費,但對於降低教師流動率效果仍有限。一名來自金門的學生團體代表感嘆,教學資源不足或師資流動率高,都是偏鄉學校無法避免的困境,他在高中階段便曾歷經6次招聘才找到物理老師的情況,認為教育部制定政策幾乎不重視偏鄉與小校,盼政府能改善此問題,創造更公平的教學機會。

來自金門的「一滴優教育協會」理事長蔡其曄指出,偏遠地區的師資招聘與留任是教育發展中的最大難題。即便《偏教條例》設有6年服務限制,主要在提升教師穩定性,但他擔心此舉會降低年輕教師的報考意願。蔡其曄表示,許多教師因家庭、職業規劃等因素,大多在金門任教的第2、3年便選擇重考,無論是離島加給還是其他補貼,也無法有效留住教師長期留任。

此外,蔡理事長也提到,偏鄉小學的課程多樣性無法與都會學校相比,特別是在高中階段,偏鄉學校要滿足108課綱的選修課開設要求十分困難。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也針對部分討論中提出的放寬偏鄉教師資格的觀點表達了異議。該會認為,教師專業證照是保證教育品質的重要制度,不應以降低資格要求來解決師資短缺的問題,這可能會對學生的學習品質造成長遠影響。

在會議中,全教總提出了四項具體建議,旨在提升偏鄉教育的質量與教師的穩定性,包括:積極開放專任教師職缺,減少代理教師比例;重構久任獎金制度,取代綁約6年的服務限制;提高教師進修福利,減輕教師負擔;以及推動跨部門合作,提升家庭功能支持。

立法委員陳冠廷也在會後於社交平台分享了對偏鄉教育問題的看法。他回顧自己在擔任台灣世代智庫執行長期間,親身見證了偏鄉學校面臨的師資穩定性、資源分配及學習環境等挑戰。他特別提到瑩光教育協會在嘉義縣的努力,該協會於113學年度與7所學校合作,支持21位無證教師,填補了偏鄉教育資源的缺口。儘管無證教師無法享有正式教師的福利,但他們在基層的貢獻不容忽視。

陳冠廷也提出兩點具體建議:首先,調整師資資格限制,設立在職培訓及偏鄉教師資格機制,幫助有意在偏鄉長期任教的教師轉為正式教師;其次,檢討並調整師培課程設計,納入更多跨領域學程,鼓勵學生對教職的投入,提升教師背景的多樣性及教學效果。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