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主義之父何文杞紀念展 《黃昏的故鄉》揭開序幕

有「台灣本土主義之父」美譽的鄉土繪畫先驅藝術家何文杞逝世周年,台南生活美學館舉辦紀念展。文化部長李遠說,畫中展現台灣的庶民生活,促使他走遍台灣各地拍攝紀錄片。

廖珪如/台北報導
2024/07/19 17:42
文化部長李遠參觀「本土美學的建構者─何文杞逝世周年紀念展」。圖/文化部提供

有「台灣本土主義之父」美譽的鄉土繪畫先驅藝術家何文杞逝世周年,台南生活美學館舉辦紀念展。文化部長李遠說,台灣的庶民生活,促使他走遍台灣各地拍攝紀錄片。

以雄邁筆觸深刻描繪出台灣農村色彩,畫作宛若一曲「黃昏的故鄉」呼喚著台灣人體內的思鄉之情,一代鄉土繪畫先驅藝術家何文杞逝世周年;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為此舉辦「本土美學的建構者─何文杞逝世周年紀念展」,今(19)日舉行開展記者會。文化部長李遠感性地說,當年回台從事電影工作,何文杞畫中展現台灣的庶民生活,促使他走遍台灣各地拍攝紀錄片。

為致敬台灣鄉土繪畫先驅藝術家何文杞,展覽由台灣藝術家交響樂團四重奏以《黃昏的故鄉》《黃昏的故鄉》揭開序幕。文化部長李遠在聽完開場演出《黃昏的故鄉》後致詞時感性地表示,「我雖然年紀不小,但仍然一直是文化的追隨者」。李遠說,從1970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以後,台灣藝術家開始追尋臺灣是什麼?藝術家唱台灣自己的民歌、演自己的戲、畫自己的畫,一直到80年代,掀起整體台灣本土運動,台灣開始不斷對於文化、民主、政治的追求。

李遠說,《黃昏的故鄉》召喚了當時在美國留學的自己回到台灣開始從事電影工作,電影因為投入資源非常高,相對來說是個困難的文化藝術工作,「但是前輩藝術家給了我最多的養分,也提供了最大的感染力」。包含何文杞繪畫中台灣的庶民生活、建築、山水、動植物等,也促使了自己開始走遍台灣各地做紀錄片,尋找台灣生命力,更深入台灣這塊土地所有人文、歷史,「所以我一直是一個追隨者」。

李遠提到,今天是首度來到臺南生活美學館,「美學館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一種文化基地」,期待未來能在台灣推動「100個文化基地」,讓文化基地成為青年、小朋友的教育場域,青壯代藝術家也可以在此茁壯,「文化就是生活,生活與生態、生產也密切相關,期盼文化有經濟價值,才能永續」。

何文杞生於屏東大埔,畫風獨特之處在於筆觸雄邁有力,水彩顏料堆積得相當厚實,是台灣少數具有獨特風格的畫家之一,作品以鄉村田野風光、花草農具、三合院、四合院、馬背、門窗、水牛、家畜家禽之類水彩、油畫、蛋彩作品為主,被譽為台灣鄉土畫的先驅,有「台灣本土主義之父」的美譽,1950年6月屏東師範學校四年制普通科畢業,師承廖繼春指導水彩、油畫,黃君璧指導山水畫等。

知名台灣藝術史學者、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也是本次策展人蕭瓊瑞表示,他的創作始終不離台灣本土,其於1980年代創作的台灣鄉土古建築,展現閩式建築文化的細緻、典雅,以及台灣民間特殊的信仰與美學,成為台灣重現文化主體的重要印記。

這次開展包括文化部長李遠、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長黃瓊瑩、中央通訊社董事長李永得、何文杞夫人邱金菊、何文杞公子何琦偉、策展人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蕭瓊瑞、前國立台灣文學館長鄭邦鎮、台南市政府文化局長謝仕淵、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林保堯、國立屏東大學教授黃冬富等各界來賓共同參與。

蕭瓊瑞表示,何文杞一直是一位立足台灣、放眼國際的藝術家。他的首次個展舉辦在1962年的美國華盛頓,而後更在日本、加拿大、韓國、甚至南美洲的巴西展出。此次展覽將何文杞的創作以不同主題進行分區展示,包含台灣古建築、農村生活與景物、臺灣風景與植物、人物、寓言及原住民,呈現藝術家創作的豐富與多元。「本土美學的建構者─何文杞逝世周年紀念展」即日起至9月29日止,於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第二及第三展覽室展出。

您已成功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