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PMI連跌七月 中經院:烏雲漸散靜待陽光

中經院今(10)日公佈一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已連續7個月緊縮,指數為40.4%,較去年12月下跌3.3個百分點,中經院指出,走跌主因為新增訂單疲軟,農曆年假較長造成工作天數減少,廠商自主歲修和減產,但客戶存貨已明顯消化改善,偏向正面訊號,「超長年假影響生產,烏雲漸散靜待陽光。」
PMI五項組成指標中,新增訂單、生產與人力僱用緊縮,供應商交貨時間下降,存貨緊縮。新增訂單與生產指數仍較2022年12月緊縮,兩指數分別回跌5.4與10.6個百分點至34.4%與32.1%。而未來6個月展望指數已連續9個月緊縮,惟緊縮速度持續回升,一月指數躍升9.6個百分點至38.9%。
中經院院長葉俊顯指出,由於農曆較長的年假造成工作天數的減少,以及部份廠商仍持續調庫存,廠商並未有明顯拉貨的感受,使得新增訂單指數呈現緊縮。生產數量則因一月工作天數減少,部份廠商看淡景氣有自主性的歲修和減產,生產指數也呈緊縮。
不過,葉俊顯表示,存貨及客戶存貨方面,廠商反映客戶端存貨未再持續堆積且比上月改善,同時,部份業者已經開始策略性地增加關鍵原物料的存貨,這是一個比較好的信號。
中經院第三研究所助研究員陳鑫蕙強調,一月PMI雖呈現下跌,但不能過分悲觀解讀,反而要正面解讀,她指出,今年過年時間較早,且假期長達10天,存貨已經連續5個月緊縮,「是加速趕底的感覺」,同時,業者對未來展望也有明顯好轉。
台灣永續供應協會理事長賴樹鑫也提到,一月客戶存貨較上月下降2.1個百分點,顯示消化存貨已經看到實際成效,也意味著終端消費有需求拉貨的情況,消化庫存確實有相當的成效。
他認為,整體台灣製造業從2月開始會有完整的22個工作天,而國外消費市場陸續復甦、通膨逐漸趨緩、疫情也恢復正常生活步調,未來應能逐漸帶動製造業成長的契機。
而從產業界角度來看,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顧問白宗城表示,是「黎明的黑暗,我們等的是一個曙光」,業界仍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不過,企業也反映所有的風險目前都在控制內,「已經沒有這麼恐慌」,在這樣的前提下,有部份業者是放棄了2023年,但放棄並不是真的放棄,而是積極備戰2024,比如,做許多新產品的開發、做許多轉型上的準備,或是新型態的準備,總而言之,大部份的風險都在業者的控制範圍內。
白宗城強調,現在企業的關鍵是隨時應變、成本控管,也就是所謂企業的韌性是至關重要的。